Image

父母把好这“三观”家庭阅读不困难

2020-08-19

超长假期让许多父母深感育儿不易,居家学习考验孩子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尤其让人犯难。通过细致观察和实践探索,我发现只要积极转变观念、用心投入,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不仅家庭阅读不再困难,对增进亲子关系也大有裨益。

阅读观:远离实用主义观念

父母都希望孩子多读课外书,多读学校推荐的书,更要读经典名著,应该说家庭阅读的思路是非常清晰和规范的,但实际行动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我家书架上都是按规定买的书,理想中的阅读场景却总是难觅踪影。后来我发现,我们提供的书不是封皮没拆就是从拆封后基本没动,而孩子想读的书我们几乎不提供。究其原因,是我们秉持的实用主义读书“三问”在作祟——读了有什么用?对考试有用吗?对将来找工作有用吗?

一次孩子邀约同学来家里玩,几个孩子游戏之余,突然谈到科幻小说《三体》的情节。大家各抒己见,儿子讲述了对主人翁智慧多能、崇尚正义、攻坚克难的赞许,关注了主人翁的蜕变、责任、担当与情感变化过程,显然凭借他对书中内容的熟悉迎来伙伴的惊羡。从他侃侃而谈的自信和这套书上被翻阅多遍的痕迹,我们恍然大悟——孩子读什么书确实很重要,培养孩子能够主动读起来,更加重要。

从那以后,孩子成为开列书单的主导者,我们成为商讨者和执行者,只要不是违禁书,都可以在书架上出现。家庭书架顿时琳琅满目起来,不仅有“四大名著”、《史记》《骆驼祥子》,也有《海底两万里》《猫武士》《星球大战》《瓦尔登湖》,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原来的指定书籍不再布满灰尘,随便翻翻成了常态。

这个变化让我们明白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受益的事,切不可用实用主义来衡量阅读的价值,因为阅读意义不仅体现在当下,更关注未来。

时间观:让闲暇时间真正“闲”起来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并非一帆风顺,“碎片化”阅读时代对人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很难再有大块时间来阅读,通过电子产品快速、精要阅读的方式普遍受到欢迎。为了让孩子在闲暇时间多读书,我们为孩子配备了手机和平板电脑,却渐渐发现,希望孩子依靠电子产品来进行“碎片化”阅读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事,因为游戏的魅力远远大于阅读,阅读习惯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首先在电子产品设置上作了初步尝试,不允许安装游戏,这种规则刚开始执行时效果还不错,但实际生活中规则总有被突破的情形,亲情又总能淡化规则。一次聚会中,就会因为部分小伙伴带了手机,孩子们彼此在父母的“默许”下迅速安装了游戏并酣畅激战。儿子时常会以成绩好的同学也会玩手机游戏为由,来挑战亲情的软肋。

只要有手机在,玩游戏的欲望就会一直存在。即便是我们铁面无私让孩子的游戏欲望未能得逞,但孩子受挫后愤懑的情绪足以摧毁他对阅读的欲望。久而久之,理想中的线上阅读梦没有实现,线下阅读梦也悄无声息地“下架”了。

研究表明,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阅读对于儿童只是游戏中的一种,并非成人的兴趣式和目的式阅读。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新奇的探索,是儿童的重要成长方式,快速成就体验是儿童兴趣持久的催化剂,能抵御这种诱惑力的自身条件是自制力。显然,儿童的自制力还不够强,难以抵挡游戏的魅力。

于是,我们开始将重点转向手机自身的管理,阻断游戏诱惑力产生的根源。我们和孩子约法三章,采取平日晚上9点、周末晚上10点半收回手机的办法,让孩子的闲暇时间多起来。起初,孩子感到不适应,“无聊”成为口头禅,但久而久之,随意翻阅、睡前短读、重复阅读渐渐多了起来,用孩子的话来说他只好“无聊到读书”了。

尽管孩子的反应暂时不够愉快,但在孩子的自制力尚未完善和阅读目的性尚未明确之前,阅读的环境营造非常重要,让闲暇时间真正“闲”起来,正是孩子酝酿阅读心境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时机。

示范观:做孩子身边的阅读榜样

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喜欢阅读,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有积极影响,在幼儿园阶段就会表现在孩子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孩子在阅读兴趣和习惯等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儿子3岁左右即开始经常跑到我身边,伸头察看我在用电脑做什么,看到我时而翻阅书籍,时而敲击键盘,驻足观察一会儿就跑到一边玩儿去了。起初我认为他是好奇或检查我是否在玩游戏,后来我发现他在多次的检查以后开始了模仿,不仅模仿我使用电子产品,也模仿我阅读。

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中长大,儿子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较早学会使用电脑进行图文操作,而且从未用“你们怎么玩游戏”“你们怎么不读书”之类的话语回应我们对他的督促,现在对电子产品使用管理上也比较合作。

孩子上小学后,已经开始逐渐使用社会比较(主要是同伴比较)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帮助孩子保护自尊、提升自信,平稳度过社会比较心理阶段的重要资源。在社会交往中,孩子经常使用父母的观点来表述,言行、举止、性格、气质通常透露出父母的形象,会从父母阅读书籍中挑选感兴趣的书籍来读,学习成绩以外的亲子交流话题逐渐增多,终身学习的氛围在家庭中悄然形成。

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通常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除了督促和比较之外,父母若用心关注、细心观察、科学施策,积极发挥阅读榜样示范作用,就能成为深深印刻在孩子心头的“自己家的父母”。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

作者:葛敏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04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