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扶贫之路
(镇原县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刘海龙 供图)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甘肃省镇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扶贫体系,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精准实施学生资助,确保适龄人口不因贫困辍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扶贫之路。
控辍保学——“一个不能少”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这是镇原县委、县政府为控辍保学工作定下的硬任务。镇原县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特别是把残疾儿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帮扶、精准帮扶,打响了控辍保学攻坚战。集全县之力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分级负责的“五长”负责制;实行由乡镇长、县教育局包片领导担任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责任制;建立了有学上、都上学、上好学“三本账”;开展进校(班)查学籍比对就学状态、进村(户)查政策落实比对上学条件、进系统查信息比对录入精准的“三进三查三比对”活动;实施“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对除了无接受教育能力学生、特教学校就读学生之外的其他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在送教内容、时间、设备、经费和人员方面予以保障;在镇原县职业中专建立义务教育控辍班,有27名学生选择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学习。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65457人,建档立卡适龄人口20230人,无一人失学辍学。
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镇原的控辍保学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镇原将继续砥砺前行。
学校建设——“一点不能软”
近年来,镇原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的带动下,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3年以来,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配合实施了“全面改薄”、村级幼儿园、“两类学校”建设、“温暖工程”、教师周转宿舍楼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全面改薄”5年共实施校舍建设类项目335个,设备购置类项目851个,累计投资4.73亿元,其中县级投入6908万元;建成村级幼儿园169所,累计投资1.14亿元;“两类学校”项目完成44所,投资2334万元;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项目完成62所,总投资2700万元;教师周转房建成9605.28平方米,总投资2285.67万元,其中县级投入594.97万元。
高大宽敞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教室、整洁卫生的食堂……这些新建、改扩建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已达到均衡验收标准,但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仍存在办学短板。下一步,我们将以“四品创建”为抓手,创建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政策资助——“一人不能漏”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确保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的落实,镇原县教育局建立了“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局领导包县区、股室包乡镇、学校包村、年级包片、教师包户的工作机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标语、教育微信公众号、家长学校、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对学生及家长宣传教育资助政策,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清清楚楚享政策、明明白白受资助,确保政策宣传不留空白,政策落实不留死角。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每一个贫困学生(幼儿)予以资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2015年以来,落实幼儿免(补)保教费11.8万人次5993.5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11.9万人次6899万元、营养餐22.2万人次1.67亿元、普通高中免学杂费2.7万人次1169.97万元、高中助学金3.8万人次3812万元、中职助学金2.28万人次1296万元、中职免学费2.9万人次1786万元、省内高职(专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免除(补助)学费和书本费5422人次2711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3.57万人次2.15亿元,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人民的福祉。镇原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学校和贫困家庭宣传教育资助政策,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将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将助学工作抓细抓实,让贫困学生沐浴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成才。
(镇原县城关镇莲池小学教师送教上门,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刘海龙 供图)
优质师资——“一校不能差”
教育扶贫是一盘大棋,盘活这局棋,首先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落实地方的教育扶贫工作,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教师的参与。2014年以来,按照“配优提质”要求,镇原县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镇原县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等文件,争取特岗教师招录计划,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累计招录教师511人,安排“三区”支教134人,提高并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6549.6万元,人均400元以上。以“四培六带”“东西部协作”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乡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培训,累计培训1.2万人次,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实乡村教师职称倾斜政策,一级以上人数占比62.4%。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今年,我们安排21名骨干教师开展“三区”支教;安排33名骨干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从中心校派出102名教师支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疫情期间安排240名幼儿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走教活动,主要承担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教学,同时进行特长教师转岗培训和全科教师培养;安排14名立志扎根山区的年轻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更新观念、提升技能、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
一系列新举措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教师单向流动局面,使支教工作常态化,让骨干教师走起来,使优质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成果和方法在薄弱学校得到共享,也把农村学校教师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传递给了城区学校教师,彻底破解了镇原县乡村教师队伍薄弱的难题。
结对帮扶——“一起奔小康”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11月4日,天津市静海区教育局与镇原县教育局结成对子,《天津市静海区教育局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教育体育局对口帮扶合作协议》正式签订,搭建了教育精准帮扶的平台。随后,两地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形式,结对学校286所,签订“学校结对帮扶协议书”,实现了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各学校积极与对口帮扶学校进行对接,组织教师相互交流、互动学习,建立交流合作平台,教学管理、办学理念、教师培养、教育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近两年,镇原县先后邀请28名静海区高考专家、教研人员、骨干教师来镇原培训指导,选派144名教育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党务干部赴天津跟岗学习。参训人员通过学习、体验、反思,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拓展了办学思路,提升了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培训结束后,汇报培训内容,总结学习感受,进行示范教学,推广研究成果,深化学习成果,并进行“二次培训”。2019年,天津市37家公益组织捐助镇原县助教助学项目五大类37项,共计714.178万元;今年,天津市又为镇原县捐助教育扶贫项目资金800万元,用于解决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配备不全问题。这些爱心之举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水平。
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把远隔千山万水的静海教育工作者与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今后我们将通过“互联网+教育”共同开发名师同步课堂、远程互动教研、精品课程展播、各类访谈讲座等模式,建设互动共享平台,切实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是镇原县教育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面临教育脱贫攻坚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两大国家级验收。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中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整个攻坚战役能否取得最终胜利。为确保打赢镇原教育脱贫攻坚战,县教育局将瞄准目标任务,创新工作途径,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奋力谱写镇原教育脱贫攻坚新华章,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大美镇原贡献力量。(作者:王佐东,单位:甘肃省镇原县教育局,《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7-8期)
作者:王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