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试析新时代的北大精神:生成、内涵与实践

2020-08-25

摘 要:北大精神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内北京大学教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具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不仅体现了北大师生的风貌气质,同时也折射出时代家国的转辗变迁。从梳理北大精神的历史生成入手,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分析阐释,并就青年人如何践行新时代北大精神、将个人理想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北大精神;历史生成;精神内涵;实践要求

构成一所大学的精神要素包括学校自身的历史沿革、学者与学生的背景及其教育理想的建立与落实。作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大学,北京大学在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孕育并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精髓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北大精神”。新时代的北大精神兼具历史特点与时代特征,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着独特的思想资源。

北大精神的历史生成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一种观念、思想、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北大的历史可谓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北大的命运与近代中国命运休戚相关,同样的,北大精神不仅凝聚了百余年来北大人立学、办学、求学、治学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要寻求和研究新时代北大精神内涵,首先需要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北大精神进行整理与回顾。

第一,巍巍上庠,风气之先。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曰:“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戊戌变法很快失败,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被废除,但京师大学堂却幸得保留。作为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长期斗争的产物,京师大学堂以其“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成为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在某种意义上,“兴校图强”就此成为北大精神的底色。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第一任校长。严复认为西方文明的实质“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在办学方针上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而这也为而后蔡元培的改革打下了基础。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力行改革,广延师资,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得众多革新人物与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弘扬爱国进步思想,传播民主科学精神,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与优良学术底蕴。

第二,红楼薪火,五四风云。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而且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基地。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看,北京大学在其思想准备和干部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多篇文章,积极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此外,他还把马克思主义搬上课堂讲授,建立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深入宣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而在“五四”运动的发起和推进过程中,北大进步师生也始终走在运动的最前列,除了北大师生发起组织的天安门广场示威,“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倡导用“直接行动”以图政府“根本之改造”。

这一时期的北大精神,在社会事件的风云变迁、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中孕育和成长起来。从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北大精神的内核,为寻求救国道路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投身学生运动成为北大精神的内在品格。正如陈独秀在1920年4 月的一次演讲上所说的,“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

第三,抗战烽火,南渡北归。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处抗战前沿,全国教育重心南移,北京大学在动荡的时局中寻求发展,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新校,先后从长沙迁到昆明,最终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创造了战时联合办学的典范,发扬了民主治校的精神,聚合了众多专家、大师人物,也集中了一批素质优秀的学生。西南联大时期的北大精神,继承其“五四”传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坠信念,于民族危亡的关头下担当使命,这一精神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气节情操,反映出北大人的家国情怀。

第四,曲折探索,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随之步入发展新纪元。为适应新形势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全国范围内高校的院系调整,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就在这一时期,为继承与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12月17日的校庆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我们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而与中国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北京大学,也走过了同样的历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冲击,使得“北大精神”一度被严重扭曲,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也被歪曲和遮蔽。不过在这一时期,北大培养了三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和两千多名研究生,他们中的很多都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如于敏、周光召、钱绍钧、蒋筑英等,都是北大人的杰出代表。

第五,趁潮展翼,再续华章。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高等教育日益凸显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端重要性,北京大学再一次走到时代潮流前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成绩显著。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到“小平您好”,从百周年校庆到百廿校庆,北京大学始终面向时代发展需求,与祖国和人民紧密相连。面向新时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新起点上,北大将继续承担起被民族所选择的使命,以“敢为天下先”和“舍我其谁也”的精神来开拓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新时代的北大精神内涵

第一,爱国。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中,中国队艰难战胜韩国队,北大学子们欢呼游行,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同一面旗帜,鼓舞着整个中国社会凝聚力量、奋进前行。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由主义逐渐退潮,人们对大写的“人”的狂热追求逐渐解体,静心思考,逐渐回归到具体而真实的个体本身。国家的富强意味着更有能力守卫土地、山河,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来,众多北大学子参与到研究生支教团与扶贫攻坚工作之中去,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扶贫第一线,为那些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当自己在享有该有的权利、尊严和属于人的幸福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新中国每一个人的权利、尊严和幸福都应该得到实现,北大人正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践行着爱国的诺言。

第二,独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的空气在校园内涌动,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学生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这是许多学校所难以想象的。而今,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或许以为校内的自由氛围不如当时浓郁,但自大学扩招后,为便于校园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是必要的。不过,如能更进一步体会,便能感觉到,北大的自由学风并未因此丧失,而在规则制约下的自由,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北大为学生提供了体贴、全面、细致的资源支持和综合服务,但绝不肯事事包办,而是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此外,为便于学校管理而设立的规则难免有其弊端,借助于“未名BBS”等平台,学生与校方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校园的建设提出意见。而在意见背后,则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随着规则的完善,自由“后撤”一步,但独立精神却大大地发展了。

第三,奋斗。提起北京大学,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五四”运动,由此而引发诸多感慨。然而,北大因为历史原因而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绝不是因为历史原因才被人铭记到现在。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接力奋斗,将北大的优秀品质不断延续,这才是北大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最重要的原因。作为一所学校,北京大学是由师生所共同组成,新时代的精神由这两大群体所共同组成,以“敬业”一词来概括最为合适。恪守岗位的教师与专心学业的学生,一起组成了这所校园里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北京大学由众多院系所组成,对外可称一流,校内却没有任何一院系敢于自傲。在动态、均衡的发展中,各院系师生均努力奋进,将学科水准推向更高的平台。理工科自不必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青蒿素的研发……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早已证明汗水的价值。即便在人文学科,“没有大师”的论断也不过是未醒的民国梦的延续。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有无大师并不重要,盖因学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前人研究自有其独到之处,但细察便知,后人于细微处早有突破,《儒藏》《中国文明史》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便是一众学者研究的成果。这并非某位“大师”毕生努力便可达到的成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得来的。

第四,创新。创新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与突破常规的勇气,而这两点在北大恰恰都已经具备。埋头案前的辛勤付出换来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而自由的氛围又让人少了拘束,可以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从不可能处着手,突破局限,实现创新。个人或是大学,都要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也正是由于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北大持续进行自我革新,才能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创新也同样意味着紧跟时代脉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近年来,北京大学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校园内的师生仍能保持对于学术沉静追求的同时,北京大学展现着对于时代命运的思考和关怀,一系列调整创新也正是基于此点。

如何践行新时代北大精神

时代在改变。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时,年轻人总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渴求着自我表达。然而,个人的自由意愿只有汇入集体的浪潮中才能够被听清,正如“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必定是一个集体的呐喊那样。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够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发声之易,远甚从前。个体的呼唤,有时竟会被当做集体的意愿。在此情况下,我们所欠缺的,不是表达,而是理性思考。当学生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体,也同时代表了北京大学,代表所身处的这个国家。因此,最好的爱国方式便是谨慎对待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勿使狂热冲昏了头脑。而能够对我们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负责,便是对独立精神的最好阐释。此外,北大学子仍应该平衡“扎实敬业”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将爱国志化为报国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世界文明交汇交流交融的进程中,北大人必将不忘初心,保持并发扬北大精神,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作者单位:于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庹银泽,北京大学中文系)

参考文献:

[1]易琴.蔡元培的人格与北大的校格—“北大精神”的另一种诠释[J].教育学术月刊,2009(7):32-34.

[2]金梦.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7(12):93-102.

《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于璞 庹银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