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盾 通讯员 张紫欣 漆小萍 何方)“深圳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意味着中山大学将办学范围从广州、珠海扩展到深圳,‘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正式形成,为中山大学未来百年发展奠定了重要战略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深圳校区建设启用,是中山大学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践行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的新体现,是中山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动力。
近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来自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等5个工科学院的2346名学生,已分批进驻校园。中山大学这个位于深圳光明新区的新校区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承载中大“三校区五校园”办学的雄心壮志,重点布局新工科、新医科,集聚全球一流人才,着力服务国家战略,注重内地和港澳青年人才的融合培养。
“现在深圳校区第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相关建筑已交付使用。随着深圳校区正式启用,中山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开启了新篇章、新征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也将谋新事、开新局!”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深圳校区的启用等于确定了新的办学格局。
据介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紧密契合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未来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进行学科布局。该校区已设立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等10个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态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等15个专业,涵盖理、工、医、农等学科门类,已全面招录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根据城市和学校学科发展战略需求高端引才。2016年以来,中山大学已成功举办四届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吸引了全球近3000名青年学者参加。截至6月23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共引进各类人才749人,现已到岗471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输出高水平科技成果、输出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指导,以“让国家首先想到、让社会首先想到、让学界首先想到”作为评价标准,结合深圳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深圳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2017年以来,该校区科研经费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19年到账科研经费已突破2亿。深圳校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及经费连续两年实现倍增,各学科领军人才获得重大科研项目、获批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计划。
罗俊介绍说,新工科、新医科将成为深圳校区的主要办学特色,形成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局面。这既有利于中山大学充分利用深圳创新产业体系的优势,破解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工科瓶颈”问题,使学校形成“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也有利于发挥中山大学医科力量雄厚的优势,助力深圳弥补医疗、科研等短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全面移植中山大学医科优质医疗资源,引进2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团队,打造8个深圳市“三名工程”团队,疑难危重收治率超过六成,致力让深圳市民大病不出深圳。开业2年多,该院成为国家航空医疗救援联合试点单位,是深圳市唯一一家“移动医院”建设单位,大力推动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成功实施多例器官捐献手术。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科学防控、精准施策,13天建成深圳首个临时留观病区,打造抗疫坚强防线,展现出中大品质、深圳速度,守护深圳人民健康安全,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和肯定。
“深圳作为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最前沿,一定要有也一定会有若干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满足人民对一流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陈春声充满信心地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必将不负众望,一定会为深圳输出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技术科技成果,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筑牢人才和创新厚势,更好地参与和支持深圳的建设和发展,与深圳这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一起迈向新征程。
据了解,2018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启动建设,一、二期分别建设约100万平方米。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满足文、理、医、工四大学科群办学基本条件。按照规划,深圳校区将容纳在校生约2万人,教职员工逾4000人。
作者:刘盾 张紫欣 漆小萍 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