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海闻:师之大者,为天下计,为长远计

2020-08-26

讲话慢,行动快。 68岁的海闻先生身上带着经济学家的睿智。 曾在北大荒下乡九年,参加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最早“海归”的经济学家,海闻身上带着时代赋予他的独立与坚韧。教育打开了他的国际视野,也让他燃起办学的热情。从1994年创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2019年,海闻又联合社会各界著名企业家创办了乡村发展研究院,在“创办者”这条路上孜孜不倦一走就是25年。 他想用经济学的国际视野和顶尖知识助力中国的教育;他希望,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能成为助推中国这架大飞机“起飞”的重要一员。 这份使命感源于海闻的早年经历。

经济学之路1969年,海闻从杭州下乡到黑龙江虎林县,在北大荒一待就是9年。

(在黑龙江下乡时的海闻) “那时候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呢?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候我也算是个学生头,当时就带头报名到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那时候还是很有豪情的。” “割麦子很苦,但还有比割麦子更苦的差事,就是割大豆。秋末初冬,收割大豆时豆秸已风干,硬巴巴的,抓在手里刺得手心痛。一般割大豆是要带手套的,可一副手套要一块钱,谁戴得起,只好戴自己的‘皮手套’,一天大豆割下来,个个手上满是扎破的血痕。”下乡的艰苦生活磨砺着海闻的意志力。

1977年,海闻和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入了中断十年的高考考场。他一举夺魁,踏入北大校园,开始了他与经济学的不解之缘。 北大毕业后,他在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系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方面被西方经济学所吸引,有种投入西学体系研究的强烈愿望,希望更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冥冥中有强国梦,想探究为什么美国经济那么发达,借鉴其经验来建设祖国。” 海闻出国的目标十分明确,去美国学习更好的经济学知识,学完回来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

(海闻与林毅夫等学者) 1994年,海闻和林毅夫、易纲、张维迎等青年经济学者陆续回国并创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现在叫国家发展研究院。后来它成了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智库,一个培养高端经济学人才的学院。 1995年,留学海外十三载并取得出色成绩的海闻重新回到北大,致力于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此后,他踏上了经济学研究之路,最终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师之大者2004年海闻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之初,只有一栋楼舍。师资、生源、经费,几乎是一片空白。 “我们可以先用现在的这栋C号楼,您给一百万的启动资金吧。”海闻告诉校长。 “我们理工科,随便一个实验室启动经费就得100万,100万办一个学院?”校长感到惊讶。结果,100万海闻也没有用完。用这些钱给大家买了一些电脑,把C栋楼装修了一下,学院便初具雏形。 “其实办商学院,你自己必须学会想办法去社会上找钱。2008年我说服汇丰捐赠了1.5个亿,然后我再去找政府搞了配比资金,建了新楼,学院就越办越大了。” 2013年,一栋崭新的现代教学楼建成。汇丰商学院日渐发展壮大,成了每年培养近6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管理、金融、财经传媒等领域硕士和博士的一所国际化“商界军校”。 教学楼里,有一面“添砖加瓦捐赠墙”,第一块砖,刻着海闻的名字,后来,捐赠的砖越来越多,那面墙越来越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们、企业家们、各界朋友们的一片片心意。 “校友们捐的钱都放在北大教育基金会里,用于聘请老师,给学生颁发奖学金,支持创新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启动。”海闻带着坚定的目光告诉艾诚。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

海闻的观点与雅思贝尔斯相同,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钱,是大家共同参与捐赠形成的文化。在学生没钱的时候,有人捐赠,学院就可以给他们发奖学金,当学生成功以后,他们又会回馈,帮助更年轻的学生。这是一种捐赠精神的传承。秉承馈赠精神的汇丰商学院也一直在播种希望的种子:成立诺奖研究所、设立新型高端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海上丝路研究中心、创办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通过AACSB、EPAS、AMBA等一系列国际认证、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两次到访、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推动与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合作的双硕士学位项目落地……多番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合作办学硕果累累,也助推了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 从创业至今,海闻已经送走了12批硕士博士毕业生。除了在深圳发展之外,每年还有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走向北京,走向上海,走向全国。 在深圳,汇丰商学院还培训了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家,培养他们的投资意识、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某种程度上,汇丰商学院对深圳的产业转型做了很大贡献。 过去深圳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近十年里都渐渐转型,很多企业开始寻求上市,如何去改造企业?汇丰商学院开设的MBA、EMBA以及EDP的培训课程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2018年汇丰商学院开始积极筹建中国企业信息研究中心,借助AI和大数据平台,围绕民营企业发展案例开展微观的大数据实证研究,以深圳为核心,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构建资源库。 2019年9月,海闻又联合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等知名企业家创办了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海闻教授成为乡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未来五年,海闻又多了一个新的使命:乡村发展。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农民从本来的大多数变为少数,最后甚至变成极少数。可以说,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民超过其人口的5%。美国农业很发达,但是农民只占人口的1%,那么同样中国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 “乡村发展的核心,是要研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如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保障他们的收入?光靠农业的收入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需要农业现代化,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多非农业收入的机会。”海闻向艾诚讲述到。

他表示,乡村发展研究院将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开设乡村发展相关专业,将重点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研究院还将联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在西北乡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在职培训。提升农民企业家的眼界及创新和管理能力,辅导和培育新的乡村企业。办商学院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乡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乡村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汇丰商学院还是乡村发展研究院在研究经济发展、政策,包括人才培养方面,使命是一致的。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强调理想,这也是北大一直以来的文化和使命:人得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在海闻看来,无论是创办汇丰商学院还是创立乡村发展研究院,都是在让社会变得更好,都是自己最好的人生选择。 68岁的海闻,仍奋斗在一线,除了招聘及管理工作,还要盯着各种创新项目,非常繁忙,但他觉得: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身体感到很累,内心仍是愉快的。“中国这么大,而且教育是一个永久的事情,从来没有说一个学校或者一个人的教育到哪个时间就完成了,除了早年的基础教育,年轻时候的学位教育,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在海闻看来,教学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年轻的读学位的学生,“你说我关心教育,但是我知道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庞大事业里面的很小的一个部分。”海闻如此解释教育的意义。

“学生从你这儿得到了很多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出去以后获得很大的成功,对为人师者,那就是一种快乐。”

(海闻给毕业学生拨穗)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施一公先生

海闻先生正是这样的大师。

文章来源:艾问人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