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物理天才,婉拒美国邀请,“我是中国人,学成后是要回国的”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提到留学生,尤其是国外名校的留学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给他人做嫁衣”。
虽然这些年,海归学子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依然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的存在。
年轻的留学生回国,有人说是出国镀金,没真本事的。
年纪大的科学家回国,又有人说是回国养老的。
反正在一些人的眼里,无论如何,都有一万个理由去质疑留学生。
以至于想要在众多海归中,找出一位无槽可吐的,反而成了一件难事。
既要年轻,又要有真才实学,还得天赋异禀。
或许只有这样的留学生,才会被所有人接纳。
可是这样的人,真的有吗?
还真有。
他就是被美国科技界称为“科技怪物”的中国天才少年,曹原。
“超人”曹原
“超人”,是周围了解曹原的人,送给他的昵称。
之所以称他为“超人”,是因为他的学习进度太快。
一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嫌课程进度太慢的话,一般也只是会向上跳一级。
而曹原的“跳”的压根就不是级,而是阶段。
从2007年开始,11岁的曹原就用三年的时间,先后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以及高中的全部课程。
学得这么快,是天才还是神棍?
2010年,曹原以理科669分的高考成绩,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用实力证明了外界的种种质疑。
其实,如果不是高考的年龄有限制,也许在2009年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国内名校录取了。
曹原的中科大之路,是从“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开始的。
在这所标杆式的班里,曹原依然在续写他“开挂”般的学习生涯。
而为他授课的教授们,也都对他褒奖有加。
丁泽军教授,中科大物理系教授,被称为“丁老怪”。
之所以有这么个称呼,是因为他考试前不仅不划重点,而且有时都没有真题。
即便是出了题目,也可能是道无解题。
正是这样一位不经常夸人的教授,对曹原的评价,也是“非常聪明”。
曾长淦教授,中科大博导。
他对曹原的印象是:才气过人的天才,往往都会恃才傲物。但是曹原却非常沉稳,非常低调,情商很高。
单纯的评价,也许对曹原的学术能力描述得不够直观。
但是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荣誉,却是实打实的真材实料。
毕竟,这是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了。
轰动国际学术界
18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参加高考的年龄。
而18岁的曹原,已经被中科大推荐到麻省理工深造了。
2014年在MIT团队的研究,为曹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曹原的研究项目,与石墨烯相关。
提到石墨烯,上一次热度高企的时候,大约还是在6年前。
但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商界,有关石墨烯的前景,大多都是概念大于实际的噱头。
而曹原,却在石墨烯技术在超导体的应用上,获得了重大发现。
2017年,在多次实验无果后,曹原突然发现在石墨烯的排列结构中,也有非常规超导体因子的存在。
不过这次发现,在当时不仅没有获得关注,甚至还有人冷眼相对。
但是曹原并不为外界所动,继续研究。
一年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发现了两层石墨烯材料之间的“魔法角度”,解释了困扰了物理学家们107年的难题。
《自然》杂志为此连续刊登了两篇相关论文,而这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曹原。
一时间,这位中国“小孩”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面对这样一位前途不可估量的天才,美国人,自然是又想撬墙角了。
在美国绿卡和国籍的承诺,以及优厚待遇的诱惑下,曹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表里如一。
“我是中国人,学成后是要回国的。”
后记
曹原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3个月前。
此时的他,已经回到了母校中科大,继续从事石墨烯的研究。
5月6日,他再次连发两篇Nature,阐述了魔角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在这两篇Nature中,他一篇是第一作者,一篇是共同第一作者。
曹原这些在世界上“独一份”的技术成果,再一次将他推上了全世界的“热搜”。
曹原的成就,令人振奋。
而他一心为国效力的情怀,更值得钦佩。
回首30年前,我们跟国外科技水平的对比,与其说是差距,不如说是断档。
而且,有些领域中可能还是断了好几个档。
但是通过几代国内学子和海归留学生的共同努力,如今的科研水平,已经可以在一些方面有所斩获。
随着科研基础、科研环境和科研能力的日益提升,有理由相信在将来,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