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场比赛 12家科技企业挺进决赛

2020-08-27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一辆搭载科技企业的“高速列车”奔驰在广袤的产业沃土上……8月24日-25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的复赛在网上成功举办。所有复赛企业通过视频答辩方式轮替上阵,经过两天激烈比拼,12个创新项目闯入最终决赛。

本届大赛自今年7月13日启动报名,获得科技企业广泛关注,全国报名企业数量达135家。经过网络初审,来自全国21个省和计划单列市的61家企业晋级复赛。

所有晋级复赛项目通过网络抽签确定比赛出场顺序,通过互联网与评审专家进行互动。复赛环节是在评委充分了解项目整体情况基础上,围绕参赛技术或产品与中国中车产业的协同性做进一步交流和释疑。入围项目代表通过云端展示,详述自身创新技术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愿景,在互联网上共同拓展了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空间。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轨道交通

比赛现场

复赛中,专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升级的项目数量最多。3D长距激光雷达、光波导AR眼镜、AI机器人、新型电涡流阻尼减振、第二代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检测监测等参赛技术,致力于安全和风险管控、远程实时指导交互、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智能组装测试、磁浮车辆悬挂结构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希望与中国中车共谋发展,一起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智慧化。

材料是制造之基。比赛中,中国中车向所有科技企业“寻材问料”。微晶纳孔铜基复合新型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材料、高性能摩擦摩阻材料、铝基复合材料、超薄高铝硅材料、氧化铝陶瓷粉等,希望在轨道交通装备的接触线、绞线及悬吊、夹持用的零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芯片,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粉末冶金闸片,高铁车窗,动力电池等轨道列车核心器件和关键部位提供可替代的新材料。

“参赛企业质量普遍较高,基本覆盖科创前沿方向,包括新材料、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项目能够同轨道交通产业紧密结合,在行业落地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对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带来新赋能。”宁波执耳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基金执行董事赵晓泊作为评委之一,对复赛项目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给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和中国中车深度对接和沟通的舞台,有助于中小企业快速进入市场,有助于中国中车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创新资源和要素。这种形式应该加以深化和持续引导,使之结出丰硕果实。”中车株洲所研究院副院长方光华作为复赛评委盛赞大赛模式。

比赛现场

节能降耗一直是轨道交通产业关注的领域,来自北京的“华驰动能”和“泓慧能源”,带着飞轮储能技术在赛场上成为关注焦点。“泓慧能源”的参赛代表沈庆生在答辩中表示,“飞轮储能是一种高效物理储能形式,适合大规模生产制造,具有瞬时大功率响应速度、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能量转化率高等特点,且真空磁悬浮状态下的飞轮具有低损耗低、低维护的优势。”

经网上答辩,中国中车专场最终选拔出6家初创企业和6家成长企业进入决赛。决赛于9月9日在网上举行,届时将产生此次大赛的总冠军。

决赛企业名单

初创组企业

参赛领域

地区

企业名称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

北京

宽衍(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北京

华驰动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

上海

上海蛮酷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材料科技

青岛

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深圳

深圳市上欧新材料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材料科技

陕西

陕西博志金钻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成长组企业

参赛领域

地区

企业名称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

北京

中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北京

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

北京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上海

上海英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浙江

建德华明高纳新材料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

深圳

深圳市航智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