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 让科学跳出课堂

Image 2020-08-28
王筱骄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青少年科技馆、自然科学探索营、研学之旅…… 如今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家长的重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重点在于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如何开发整合科普资源,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8月27日-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2020年上海科技节论坛版块的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大会以“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为主题,突出创新意识,围绕国际视野下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科普创新和研学发展的有效结合机制,
开幕式上发布了《共识与行动——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倡议书。作为本次大会最大的成果和亮点,倡议书明晰了科普研学内涵,希望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协作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支持科普研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信息化力量丰富科普手段,探索科学教育新方式,更精准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科普研学对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强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要从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抓起。上海有300多家各类科普场馆正在积极参与其中,“科普研学和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是完全一致的,核心都是研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孩子们真正研究一些科学问题。”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谈道。“既把学校课堂搬进场馆,又推动科技馆资源融入校内课堂,‘场馆+’研学的创新正在渐入佳境”。他还表示,走进场馆研学是问题式研究,不似书本,也不是灌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科学资源,通过细致观察,通过自然体验,开展多样化、兴趣化的自主学习。

科技部引智司科普处处长邱成利在大会上表示:“根据统计,全国科普场馆已经达到1500个,我们倡导的是研究型学习,要搭建大平台,让孩子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动手实践,制作产品,不光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要从活动中走近科学。”

主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主旨报告《科技革命浪潮下中国高校的科普教育使命》,他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高校有责任将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融合起来,提升社会民众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白露作主旨报告,介绍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以大平台、大传播完成国家级科技传播大品牌的构建,为公众开展研学实践提供有利的国家级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全球合作战略总监海伦·琼斯(Helen Jones)和学术总监贝丝·霍金斯(Beth Hawkins)作主旨报告,介绍了该集团率先将“科学资本”应用于非正式STEM学习,并详细讨论了基于公平实践原则的公共课程和学习活动开发;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以上海科技馆为例梳理了研学相关的场馆资源,同时以上海科技馆所构建的研学教育体系为例,从整体策略、内容策略、学段策略、实施策略四个方面全方位阐释博物馆如何策划与实施研学活动。
当天下午,大会还在上海科技馆两个分会场分设“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馆校合作”“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新技术新理念在研学中的应用”四场主题报告,中外专家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分别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