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建55周年发展纪实:敢破万里乘东风
今年是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立55周年。
“巴山蜀水藏巨龙,峥嵘岁月建奇功,励精图治谱新篇,敢破万里乘东风”。55年前,七院的创业者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流血流汗,在艰难中奋起,在坚定中前行,用忠诚和汗水铸就光荣和梦想,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对祖国的承诺,创造了一个个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恢弘奇迹,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绘就了一幅幅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点亮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风雨砥砺 巴山蜀水起宏图
上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1965年,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创建三线航天工业基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七院(其前身为062基地)就此开始初创。
经过多次的选点布局,从甘肃天水辗转四川达县,062基地最终定点于大巴山深处的崇山峻岭之间。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感召下,一大批怀揣激情和梦想的三线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告别都市的繁华来到西部荒凉之地。从此,幽静的大山不再寂寞,光荣和梦想在这里起航。
历史上的四川航天工业区
七院55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产业拓展、技术迭代、管理变革的创业画卷。在干事创业的发展历程中,坚韧的七院干部职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
1984年9月10日,062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刘纪原主编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中指出:062基地的建设“生动地体现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基地在建设规模、建筑面积、工艺技术以及设备先进程度、形成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当时都超过了北京基地,从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9年,062基地顺应时代潮流,开始提出规模宏大的三线脱险调迁计划。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七院的主体终于从大巴山深处调迁到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年1月25日,062基地正式更名为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这在七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七院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基地向科研生产研究院的巨大转变。自此,七院踏上了加快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2011年10月21日,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航天科技集团第一家院级实体公司,搭建起了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两大产业新的发展平台,在七院融合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2017年8月9日,七院党委提出了“战略为基、战术强院、宇航助力、民用兴院”的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
七院从环境恶劣的大山深处起步,历经三线建设、脱险调迁、调整改革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转型升级发展多个阶段。从调迁的每年收入几亿元到今年收入近200亿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七院正以奋进者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七院自主研制的型号产品发射试验
初心如磐 创新引路谋发展
工作现场
如果说“十二五”前,七院的发展速度还在探索中前行,那么“十三五”以来,七院则是高擎深化改革发展大旗,在航天科技集团“双一流”战略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为国家重点型号批生产基地,七院始终将完成国家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任务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不断加强型号研制生产能力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作风顽强、技能优良、敢打硬仗的员工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批生产能力体系。
七院参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项目研制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研制型号是七院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先后开发并形成了多种车载、机载、舰载地地、空地,包含精确打击等的战术武器系统。近年来,战术武器研制成效明显,外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拓展宇航领域。作为运载火箭重要的研制和配套生产单位,七院承担了常规运载火箭47%的箱体、运载火箭95%的火工品、载人飞船80%的火工品等研制生产任务,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资本运作成效明显。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0年来,总收入由2010年的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127.9亿元。
“纵观七院50余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实现了从单一批生产基地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研究院的转变,从求生存向谋发展的转变,从矛盾众多、信心不足到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转变。”院长李占文深刻剖析指出,七院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经了“三个转变”,并提出了未来“三个提升、三个坚持、三个探索”的工作着力点。
55年来,七院干部职工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直面改革困境,大胆创新、思索求变,顺利穿越改革荆棘,突破发展屏障,破茧成蝶,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七院现已发展成为以国防装备生产、宇航产品研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业,航天制造优势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我国重大航天装备批生产基地、重要航天产品配套协作基地,战术武器和宇航产品研制生产基地。
七院柔性生产单元
薪火相传 航天精神铸辉煌
在七院大事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1965年,刚刚放下行李不久的职工们,在062基地临时党委的号召下,不等不靠,领导干部抬大石,男女老少打大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硬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建成了一座座厂房、一条条生产线。“住干打垒,睡牛毛毡,啃窝窝头,喝山溪水”,这些标志性的画面仍是七院干部职工心中对艰苦创业最深刻的记忆。
今天的七院主体已调迁至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山绿水换作车水马龙,红砖厂房晋级为数字化车间,七院正以崭新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形象成为中国航天在西南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今的四川航天工业区
七院党委书记陈凡章指出:“55年来,七院干部职工凭借着忠于祖国、勇于担当、敢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爱国、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品质和政治本色已融入七院干部职工的血脉,成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七院十分重视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创新,通过特色文化的凝练和打造,实施企业文化战略,进一步提升精神引领力、品牌扩张力、团队聚合力。
七院在三线旧址建立完善了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以自主创新研发的卫士系列产品为依托,打造出了“永不言弃、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创一流”的卫士特色文化;以国防尖端产品批生产为依托,正在培育打造铸剑特色文化,做到企业战略推进与文化引领、企业目标实现与企业文化助力的有机统一。
文/七轩
图片由七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