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要善于观察、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学好基础科学知识。”8月27日,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第一期“气象科普讲堂”活动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在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时,如此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感受。
许健民院士主要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他以“卫星云图上看到的2020年长江流域洪水”和“从对流云的外观表现理解对流-辐射平衡理论”为讲座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带在长江流域滞留的基本原因。他还将卫星云图与自己多年来在飞机上拍摄到的云图结合起来对比分析,生动地解释了对流云的发生发展过程。
该活动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办,中国气象报社、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普委员会协办。活动将邀请院士、专家和科普达人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旨在向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弘扬气象科学家精神,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一直把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和同考核。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中国气象局印发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将气象科普工作融入气象“十四五”规划,形成科普内容、活动、传播互融互补的气象科普品牌体系,组建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人才素质优良、激励措施完善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提升气象科普创新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组织开展本次“气象科普讲堂”活动,是贯彻落实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一系列以院士、专家和科普达人为主的线上线下报告、网络科普专题,可以让公众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