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竞争力如何提升?龙江农业专家冒雨现场展示给农民看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大种植作物,玉米竞争力如何提升?8月28日,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竞争力提升及黑土地保护利用田间现场观摩会及中期总结会”在齐齐哈尔市召开,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农业专家们,冒雨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综合技术示范园里,向种子企业和玉米种植大户展示了40多个玉米新品种以及栽培新技术、种植新模式。
该观摩会由黑龙江省玉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承办。
今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种植面积居所有作物之首。玉米种植在黑龙江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的丰收与否影响着黑龙江作为国家大粮仓的压舱石是否坚固。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满莉副处长在观摩后的玉米体系中期总结会上讲话说,当前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适合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缺乏、玉米收获期含水量相对较高;耕层浅、犁底层厚硬,小型机械耕整地不到位,掠夺式经营;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栽培措施不到位,新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玉米病虫草害危害重等各种问题。黑龙江玉米产业体系以此为重点攻坚克难,取得了具有黑龙江省地域特点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成果。其中适合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未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越区种植导致的玉米含水量性对较高,商品品质相对较差的问题。体系试验展示内容总体上科学合理,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
下一步希望玉米体系要瞄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绿色粮仓建设、农业强省建设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贯穿全产业链,加大研发力度;加大示范与推广力度,实现从科技研发到示范推广,从产地到餐桌,从优势农产品加工到绿色品牌打造的全省联动配合、一体协作攻关,解决制约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快成果转化,让自主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价值,促进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刘竹青副校长讲话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发展的眼光,建设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提升全省农业发展水平。在16个体系中,东北农业大学是大豆、玉米、奶牛和果树等4个体系的依托单位。玉米产业体系自2018年以来,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审定了46个适合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而且多数品种实现转化,不仅可以促进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而且促进了黑龙江省相关种业的发展;针对黑土保护和土地用养结合,形成了“玉米秸秆微生物腐熟发酵标准化技术规程”、“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助力了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技术的提升。今天现场会展示的内容全部针对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据黑龙江省玉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振华教授介绍,自2018年以来,该体系整合的10余家单位共审定推广适合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46个,转化1502万元,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为889.06万亩,增加粮食5.26亿公斤,增加经济社会效益为7.3亿元;创制了一批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技术,以及玉米秸秆还田等黑土保护利用技术,形成了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籽粒技术等一系列玉米生产相关行业/地方标准,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奖项7项;对接了海伦、汤原和兰西3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帮扶贫困户35户;对23个县(市、区)提出的40项卡脖子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对接,利用黑龙江科技助农大讲堂、科技助农在线帮、微信、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以及“惠农助手APP”,为农户讲解玉米提质增效栽培关键技术、鲜食玉米品种选择及配套栽培技术等,累计培训达7000余人次。
当天,参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综合技术示范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体系示范展示现场,玉米新品种选育协同创新主任专家孙德全研究员、玉米免耕栽培岗于海林研究员和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综合技术示范园刘海燕研究员以及部分岗位专家对示范区的试验展示内容进行了讲解,内容包括西部半干旱区适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展示、玉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玉米不同耕作方式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玉米全程机械化机收籽粒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
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相关院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黑龙江省质检植保站、肇东市、海伦市、青冈县、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协同创新岗位专家、技术推广服务站和综合技术示范园岗位专家,黑龙江大棚农业有限公司等相关种子企业代表、玉米种植大户及合作社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图片李丽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