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研讨共商新冠疫情重塑全球健康面貌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记者获悉,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日前线上集中举办,9月-12月线上还将持续举办。
作为北京健康大会的专题会议之一,第三届医生云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平台对大会进行了全程直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健指出,在2020年抗击新冠的战役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一是靠团结一致,二是做到了透明公开,三是基于科学和证据的社会治理。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球卫生体系的面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建设。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书记在表示,在当前“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的关键时刻,在此举办本次论坛,极具意义。在疫情防控阶段,松江区在防控科学应对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企业等对于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校长、武汉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指出,“健康”是2020年最热门的关键词。健康不仅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大事,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大事。维护健康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奉献,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建立整合型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其发展离不开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我们应主动的将医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建立一个以人为整体、各学科协同创新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
上海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指出,医生云2014年由钟南山院士和樊代明院士领衔,75位院士在上海共同发起和建设。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打造成“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在疫情防控当中,“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医院以及“互联网+”医疗的整个服务模式在上海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使得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的恢复,以及整个服务的模式转变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新冠疫情之后,如何重塑全球?”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一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且除身体健康外,还需关注心理健康;二是要加强疾病早期干预。同时例举了5G、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在疫情防控、大数据处理、远程会诊等多方面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报告中指出,面对传染病与慢性病的肆虐,单个国家和单个区域的单打独斗是力不从心的,单个专业和单个专家的单打独斗也是力不从心的,单个技术和单个技术的单打独斗同样是力不从心的。只有创建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包括整合型的医学研究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学防御体系、医学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方能在实施健康中国伟大战略,呵护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中走得越远、越快、越准。
中医3000年丰富经验的积累是本次疫情中医药发挥作用的基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分享了其亲临一线一步步辨证施治,应用中医药抗击疫情的详情。他指出,中医在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一定作用。国务院6月发表的白皮书,总结了中医药层层建制的结果,以及定点医院、病区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的效果,这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重要贡献。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常态化,在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仍要继续战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慢病的健康管理需要适用于基层,能够覆盖大人群的基层体系,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他介绍了医生云Medbrain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健康管理,二是应用互联网手段,三是基于人工智能个性化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同时介绍了OpenPHR、健康风险评估1.0版、健康危险因素干预1.0版目前的成果。
宁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卫健委主任马秀珍就“构建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的树立,构建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宁夏省的三个主要工作内容:一是平台建设,夯实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三是在线科普教育和科普平台的推广。
在院士论坛中,钟南山院士、陈君石院士、徐建国院士、曾溢滔院士、陈洪铎院士、周良辅院士、樊代明院士、张伯礼院士、廖万清院士、吴以岭院士、张志愿院士、张思兵和马秀珍分别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分享了经验和对未来的期待。
徐建国分享了互联网+会带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革命性变化;曾溢滔分享了互联网+、大数据在我国出生缺陷防治方面的应用;陈洪铎、廖万清分享了大数据在皮肤病学方面的应用;吴以岭畅谈了中药在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张志愿从口腔学角度分享了大数据应用前景;张思兵结合火神山管理经验进行了分享。
钟南山指出,无论助疗因子、助诊因子,还是助健康因子,其基础都是大数据,而互通因子是互联网。钟南山呼吁各级政府要和各级大医院、小医院把大数据建立在一个同样的平台上,大家互相共享、互相使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院士论坛主持人樊代明表示,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利用大数据创造知识体系,围堵也罢,其他也罢,我们一定能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