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挖掘长三角一体化着力点 22位院士发布“湖州倡议”——第十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侧记

2020-08-31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南太湖畔潇潇微雨,四地院士济济一堂。8月28至30日,第十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在浙江湖州长兴县举行,20多位两院院士、逾百位专家学者就长三角区域推进科技要素“一体化”开展研讨。

论坛期间,22位参会院士共同发步了促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的“湖州倡议”,期望加大科技协同攻关力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创区域共进之路;拓展区域创新发展动能,在区域创新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上开创样板之路;夯实区域绿色发展基础,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上开创多维联动之路。

融合多学科 生物制造产业是重要增长极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坐拥3个生物医药基地,国家药监局近年来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上海张江……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数量突破400家,其中长三角区域占32.5%。”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生物制造是长三角产业创新的重要领域。

“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包含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和生物催化技术等,在医药、农业、食品、海洋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郑裕国表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将生物制造列入发展战略,比如《欧洲工业生物技术2025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生物制造过程替代,到2025年实现化学品替代达到10%~20%。

“我国正从生物技术大国转向生物技术强国,需要生物制造业的支撑。”郑裕国认为,近年来,三省一市先后发布了相关行动规划,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在开发高端品种、创新合成方法、建立绿色工艺等方面的成效值得期待。

着眼内循环 互补区域优势培植融创热土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阵下海经商的大潮,诸多科研人员、高校学生投身其中,一批巨头公司由此诞生,也推动了我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虽然扶持双创的举措多年来有增无减,但比之当年,这股热潮仍淡了下来。既与‘大树底下不长草’有关,也因为三省一市局部城市创业成本过高,遏制了一批潜在的高科技企业成长。”在28日举行的院士专家恳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杜德斌认为,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于内生的科技“引擎”企业,“引擎”企业多由新创企业或者小微企业成长而来。

不久前,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再度强调要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

今年5月以来,中央多次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杨玉良就此提出思考,是否可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遴选一些合适的地区,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创业的场所,降低商务成本,促进今后一批新型高科技企业出现。

打好攻坚战 科学防治土壤有机物污染

因为蓝天白云碧水三者兼备,沿着南太湖岸线骑行,或者漫步湖畔步道,是长兴人眼中的一大趣事。

“在《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到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保卫战,其中蓝天碧水的治理效果更为直观,土壤污染的防治更需要‘低头观察’。”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如是说。

朱利中表示,由于工业发展等原因,长三角、珠三角天津及河北等地土壤有机污染较重,目前亟需探明土壤污染特征,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在关键理论和适用技术上有所突破,为科学防治奠定基础。

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要把保护修复场景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8月20日,就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总书记提出了新要的求。

“现如今长三角局部地区已有一批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缓解阻控技术、气相抽提等修复技术在试点应用,但仍存在尾气不达标、成本高等弊端。有赖于该领域专家强化技术合作,发展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成套装备。”朱利中表示,在宏观治理上,区域协同联防联控,促成制度与技术的协同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