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涌小学:始建1903年 百年老校见证历史沧桑变幻
阮涌小学各个年代的毕业证
阮涌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东莞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小学,也是唯一还在古城城外原址的学校。115年来,作为百年来东莞乃至中国教育的缩影,随着时代变幻,阮涌小学的教制、教学内容,乃至校名等也随着变化,带上了浓浓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历史背后的沧桑变幻,也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和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
前世:
东莞乃至全国百年历史的缩影
阮涌小学位于莞城阮涌路,这里是莞邑大地人文荟萃之所在。早在100多年前,阮涌鱼盐业发达、学府林立,康有为、梁启超都曾在这里讲过学。可园、道生园等私家名园都汇聚于此,并形成了以张敬修、张嘉谟、居廉、居巢等一大批文人群体,他们在这里求学问道、相互切磋,学术氛围浓郁,尤其在此居住十多年的居廉、居巢还开创了“居派花鸟画”,随后形成了岭南画派。
可以说,阮涌小学的设立集天时地利人和。其最初的缘起还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关。1898,康梁发动戊戌变法,变法救国。尽管只历经百日并最终失败了,它的一系列变法最后也基本被废除了,只有教育改革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留下了,光绪帝的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对全国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阮涌小学的前身——县立第三小学堂便在这一改革潮中诞生。它由东莞明伦堂创办于1903年,设址于阮涌水北林公祠,是当时东莞创办的八所县立国民小学之一。
我们试图以其曾使用过的校名作为时间节点,以小管窥历史之大豹。最初的县立第三小学堂教学中西兼具,到明国时期还办过几年初中,增设三民主义及童子军课目。日军侵华期间,民族危殆,全国各校师生抗日救亡,阮涌小学师生的身影便常出现在奔走疾呼的人群中,呼吁民众抗日。东莞日占时期,学校由日伪政府在原校址办东莞第三小学校(后人称伪三小),这段历史是许多阮涌小学师生和校友永远的痛。
1946年学校更名为“县城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为“莞城第一小学校”。1952年改为公办,并在同年7月的莞城私立学校大合并中,同是小学、诚明小学、三联小学、达文小学、启光小学,以及西隅的私立学校全部并入该校。1956年为“莞城镇第二小学校”,阮涌路被改铺成水泥路,教师粮薪制改为工资制。1961年,校名“阮涌小学”始用。但此后又先后更改为红卫小学、第四小学。直到1979年,“阮涌小学”校名才恢复并沿用至今,阮涌小学也进入了春风化雨的茁壮成长时期。
可以说,作为百年来东莞乃至中国教育的缩影,随着时代变幻,阮涌小学的校名、教制、教学内容等也随着变化,带上了浓浓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历史背后的沧桑变幻。
今生:
迎来现代化发展 与特色发展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阮涌小学迎来现代化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1985年,东莞教育经费实行区(镇)包干,除7所市直属学校仍由市教育局拨款外,各镇(区)中小学所需经费,全部拨给镇(区)包干,教育投入加大,老师基本工资也随之增长。在教学上,课程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发展,尤其从1993年至2000期间,朝气蓬勃,不仅有“第二课堂”,还有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更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1999年,莞城区政府投入改善各学校办学条件,阮涌小学新建综合楼。2002年,在莞城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元扩建,把原来分隔的两所分校合并,建起五层美观、高大的教学楼,两个篮球场,其他设施也重新修缮,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650平方米增加到4675平方米,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得到完善。同年3月东风小学并入阮涌小学。
2004年,学校有校舍7140平方米,标准课室30间(配有投影仪、录音机和屏幕),多媒体教学平台4个,另有电教室、电脑室、舞蹈室、仪器室、自然实验室、书法室、美术室、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科技小制作室等等。学校有29个教学班、学生1335人,教职工72人。
回顾百年历史沧桑,见证改革开放巨变。百年来,阮涌小学培养了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教授、有我国首个打破蛙泳100米世界纪录的徐志祥等杰出校友,都为该校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成为该校特有的教育资源。
如今的阮涌小学,在百年历史的滋养下,在新时代金风的吹拂下,软硬件都得到升级,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市绿色学校、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早已变换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