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开学第一个 | 杭十四中校长唐新红:未来,我们用创新把握

2020-09-03

新学期伊始,杭十四中校长唐新红发表了题为《未来,我们用创新把握》的开学致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正是八月秋高时,十四的校园色彩缤纷,更因为同学们的回归,而重新充满了勃勃生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日常。空中学堂、延迟高考、线上复试……疫情给大家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疫情”并没有阻挡高三学子追逐梦想、续写十四辉煌。当然,疫情更没能阻挡新高一同学来到十四,融入大家庭,成就最美好的未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世界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在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突然而至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并不断替代旧事物。2020年6月,浙江考试院发布了高考再调整方案。本次调整,对高一、高二、高三都有影响,尤其是新高一,变化很大。从教材,到考试时间,再到高考试卷,老师们、同学们都将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可以说,未知的挑战,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

面对如此多变的未来,随时到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我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能力”,时代荣耀也注定属于“创新人才”。

1687年,牛顿完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这是人类的第一个系统认识自然宇宙规律的科学理论,正是这一理论的诞生,让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自信站立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理性眼光打量世界,从此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文改成白话文,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用政策的创新,拼了命追赶时代发展的脚步。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中国已经越来越快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站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舞台上,新生事物的萌芽、成长,更离不开中国青年的创造力。北斗初期的“全数字化”方案,是3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仓库攻关出来的;领先全球的星间链路,是29岁的康成斌提出并验证的;被称为“北斗专列”的长征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时代的荣耀注定属于新一代的年轻创新者,属于你们,属于在座的各位同学。

但创新,绝不是空中楼阁,它首先需要我们具有“想象力”。需要我们放开“思维缰绳”,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学习方式面对新教材,以新的时间规划应对新高考,以进取的精神对待未知,也只有这样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向阳生长,终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创新,还需要实事求是的踏实苦干精神。成就新事物绝不能坐而论道,也不能脚不沾泥,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去,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创新,决不是朝夕之功,也不会一帆风顺,学习上的创新更必须日积跬步、躬行不辍。“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创新,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汉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人类正是在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中走出蒙昧、走向文明。创新学习方式、思考方式、行动方式的路上,与志同道合的同伴携起手来,与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老师互相启发,我们才能共同进步,握指成拳。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每一轮课程改革,都是十四中突破以往,获得新高度的机遇。希望同学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蓄学识、锤炼品格、大胆创新。我们是足够幸运的,因为人人都有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希望同学们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创造十四中美好未来,谢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