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如何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请看这里!

2020-09-04

作者:襄阳市方圆学校 李远宏;吉林日报 钱夙伟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政协会议提案的答复,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国家一直鼓励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然而,体育“阳光”照不进校园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运动的意外或事故而给学校和老师造成不少心理压力,由此导致因噎废食。

学校不光要教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体质是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质更是今后人生的基础,重视体育,让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始终应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否则显然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目前各校对学生大课间活动内容和锻炼形式安排比较单一,项目设置不够科学,没有具体的活动操作标准;监控过程和评价考核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等。根据这些问题,学校理清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活动课程的开发思路,即“ 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活动所有课程的设置均要有一套较完备的设置原则、课程内容、锻炼方法以及监控考核体系。课程由两部分组成:集体训练项目课程和分组训练项目课程。集体训练时间进行的是群体项目;分组训练时间则进行的是各班的“体育锻炼达成目标项目”。

为了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课程的顺利开发及实施,学校可以参照这几点做法:

1

成立体育工作室

全面负责师生大课间课程的规划、开发与实施。对全校师生每天大课间锻炼的时间和内容要做具体安排。师生群体类课程除广播体操外,还应该开发多样化的课间操,比如:校园集体舞、武术操、啦啦操等。体育工作室也可根据对家长和师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各年级选定不同的小组分组课程活动项目。对于大课间活动课程项目的达成目标,要不断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完善。

2

师编班配置

将教师分配到班级,对学生锻炼的技巧给予细节指导,做学生活动锻炼的示范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学生参与锻炼的模式采取集体参与、分组训练和个人自主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学校还采用家校联动机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各年级学生每日完成适当的家庭体育锻炼项目和寒暑假特色锻炼项目。在学期末,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吉尼斯纪录”之“ 亲子锻炼纪录” 活动。

3

设计监控机制

实行四级监控巡查机制:

一是课间师生集合到位情况由大队部值日学生进行检查,结果纳入文明班级评选;

二是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跟班、做操(或跑操)情况由当天带班领导检查,结果计入教师绩效考核;

三是各班学生做广播操和跳校园集体舞情况由各班班干部互评,结果纳入文明班级评选;

四是体育锻炼达成目标分组活动由体育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干部检查,结果每日通报,每月汇总。

4

建立评价体系

制定考核奖励方案,通过达标合格测评、班级PK、精英展示、学校纪录等方式对大课间课程锻炼的成效进行测评和考核。目前“ 学校记录”可以开展各年级男女生一分钟跳绳挑战赛。学校根据学生达标项目最高纪录,创建了“荣誉殿堂”,以此方式鼓励师生向更高目标冲刺。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与实践,学校可以不断探索师生“ 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的课程体系和活动思路,取得的实践效果可以编著校本教材,进行课题研究。

如果让体育的“阳光”照进校园,就应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让生源分布更加合理,学校有条件开展各类活动,同时完善和确保校园的设施安全,落实相关制度,清除安全隐患,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放心地放逐天性的环境。为消除老师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引入保险机制,减轻老师和学校的安全负担和压力,也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而这无疑需要刚性的制度制约,为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确保严禁挤占体育课时间落到实处,需要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学校和老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体质测试与毕业挂钩已是势在必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倒逼”体育课能够实现正常教学,从小学开始,就形成一以贯之的体育评价体系,让青少年拥有更多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也唯有如此,“每天锻炼 1小时”才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