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人工智能远未实现质的飞跃

2020-09-07

在很多人仍然将人工智能视为“黑科技”的时候,它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

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语音开关、智能窗帘……搭载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家居设备,以便捷、舒适的服务占据了很多人的家庭,成为居家生活的必要元素。

走进银行和医院的大厅,机器人上岗提供服务愈发普遍;在餐馆为你点菜的可能是一个人形机器人;在机构登记、办理业务的时候,只需要轻轻触摸几下屏幕,即可按照语音引导完成填表流程。人工智能减轻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人们在喝咖啡的间隙轻松完成本来需要站立在堂口的等待时间。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工智能的加持助推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危险工况的伤亡损失,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虽然人工智能见诸各大媒体,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政府、其他非官方机构也乐于见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但以现状而言,人工智能远未实现质的飞跃。

以上举例,均属弱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始终是科技工作者未攻破的一座堡垒。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用电脑模拟人脑思维,试图复制人脑的智能功能。但这要依赖于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深入研究,而对于刚刚才辟谣“人脑左右脑分开思考”的认知科学而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工智能的最近一次高潮,是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的技术突破,工程师用更为优越的算法实现了“机器学习”,而近十年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助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从而在无人驾驶等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这始终是基于某种单一功能进行的开发,未能实现我们的终极梦想。

纵然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将全宇宙所有事物完全数据化,但很显然目前地球上的计算机并不具有完成如此庞杂运算量的能力。反观大数据应用,指纹、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等,对于人体生理特征的锁定确实到近乎100%的准确率,但这只是选择了辨识度高、数据处理运算量相对较小的典型特征进行处理而已。对于人体的其他特征,计算机并不能做到像人类一样的随意观察和辨别,而观察能力还只是最基础的智能之一,而在这之上的归纳、演绎、推理等,对于计算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可见,通过数据采集实现人工智能对于弱人工智能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对于强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实现突破。

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其产品的自我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等智能需要实现,同时其广泛、灵活变通的创造力同样需要突破,这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人的认知原理这个领域。

人脑如此神奇与强大,不仅在于数量达140亿级的神经元数量,更在于其内在独一无二的协同机制。人体的输入器遍及身体各个角落,输出器同样遍布各处,而处理器不止大脑一个,还包括脊髓。在如此复杂的系统内部,神经信号的传导不按固定路径,而是随着身体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人们每学习一项新的知识或者技能,其神经回路就会改变一次,新建立的神经回路将记忆固化,完成习得过程。

可见,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的结合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未来能够实现飞跃也未可知,值得我们翘首以待。

(作者系大视野教育集团科技创新教育事业部策划经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