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全力排除返贫可能 中部县城高中破难勇进

Image 2020-09-08

作者:罗文衡、许志刚(均系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教师)

教育是民族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曾经,中部县城高中是教育扶贫的遗忘之地,而今,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这曾经的被遗忘之地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教育扶贫中全力排除再次返贫的可能。

  教育扶贫没有遗忘之地

城市化浪潮之下,省会城市、区域大中城市超级中学的扩张,造成县城高中的优秀生源和师资外流;县城高中为了建设和发展,负债累累,教师相对待遇下降;由于不属于政策照顾的几类地区,高考倾斜招生难以覆盖,优惠和奖励加分缺失。中部县城高中论实力不如省会城市中学,论帮扶不如偏远、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学段上也不属于“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扶贫关键学段,一批中部县城高中步入发展的低洼期。

随着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发展教育被列入“五个一批”脱贫举措,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一个也不能少”成为了教育扶贫的重要原则。不少中部县城高中顺势而为,抓住了发展契机,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一,地方政府吸收并强化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各县积极化解学校债务,实行教师工资财政打卡、绩效工资足额拨付,使得县城高中扭转了负债办学的不利局面,步入正常运转的轨道。

  第二,用足国家助学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平均每校每年发放助学金数十万元,受惠学生超过一半,充分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因贫辍学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奋发上进、回报社会的学习动力,使每一个想上学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第三,积极争取各项社会资助。各地将社会资助用于对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补,使社会资助成为教育财政投入的有力补充,充分展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各方合作举办教育的良好局面。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以提倡奉献和奖励优秀相结合,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一方面鼓励和提倡教师无偿加班,同时建立一定的奖优机制,吸引优质师资,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健康发展,排除返贫可能

经过系列教育扶贫措施的实践,中部县城高中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待遇和师资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学生“志智”双扶,优秀学生备受鼓舞,教育教学质量正在迈向高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歇。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我们应该思考中部县城高中未来的长期发展策略,排除教育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可能。

这就必须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足够的财政投入作为保障。部分地区由于县级财政困窘,学校教师既无法享受农村中学下乡补助,又无法享受城市职工的各种优惠补贴,待遇和处境尴尬,而吸引人才扎根县级中学需要先解决待遇上的后顾之忧,因此要在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加强高中阶段的财政经费投入,补足县城高中的绩效工资经费缺口。

  其次,应考虑中部地区汉族学生的政策支持。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和贫困地区招生倾斜,有其必要性,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一些中部小县城,此时应谨防上述倾斜政策对汉族学生造成的反向不公平,应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各类学生的受援需求,尤其是对“上不来也下不去”的中部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政策支持。

再次,应探索中部地区教育扶贫的融合之道:一是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将高中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储备人才;二是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有机融合,结合地域文化特征,适当涉猎“前高等教育”或“后职业教育”的内容,提升高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三是中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帮扶融合,既接受帮扶也提供帮扶,做好“传送带”,加强东西交流沟通。我们相信,在全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扶贫成效整体提升时,不会再有任何被遗忘之地,中部县城高中会彻底排除脱贫后返贫的可能,同全国教育一起健康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8日 15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