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科普大讲坛带您“洞穴探险”

2020-09-19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有人说,洞穴是夏日乘凉的悠闲去处;有人说,洞穴是摄人心魄的美丽景观;也有人说,洞穴是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危险地带。关于“洞穴是什么”,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就有那么一位探险家,从2004年至今探索了大约一千个洞穴,亲眼目睹了洞穴的千面。9月19日下午,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49讲邀请到了这位传奇的探洞者——重庆洞穴探险队副队长刘佳,与大讲坛的观众们开展了一场洞穴“云”探秘。
讲座中刘佳分别为观众介绍了洞穴的种类、形成过程、开发保护情况等。刘佳说道,在众多的洞穴类型中,碳酸盐岩洞是分布最广、景观最丰富、最“别有洞天”的。其形态的千变万化,是石灰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中的酸性物质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溶洞里,有向下生长的钟乳石、向上生长的石笋、像瀑布一样的石瀑、似珍珠一般的穴珠、如花丛一样的石花等等。原来没有生命的岩石,在时间和环境的作用下,呈现出了勃勃的生命力。
面对如此奇幻又美丽的洞穴秘境,观众们都抑制不住一颗颗颤动的探洞之心,想要成为探险队的一员。但刘佳也格外强调,对普通人来说探洞并非易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具体包括专业老师指导、三人以上成队、照明灯、探洞头盔、护具、指南针和绳索等必需设备;探洞过程中要留心观察空气情况、涨水、断崖、滚石、泥泞等等。
讲座的最后,依旧是大讲坛最热烈的提问环节。许多观众对刘佳“探洞者”身份和传奇的探洞经历非常感兴趣:“探洞者是如何发现一个未知的洞穴的?”“您觉得最美的洞穴是哪个?”“印象最深的探洞经历是怎么样的”。也有观众对洞穴探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对于深度很深的竖洞,能否考虑用无人机先行探测?”……刘佳就这些问题与观众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强调探洞给人带来的不光是惊险与刺激的体验,更是在探洞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受疫情影响,上海科普大讲坛已推出线上“云讲座”系列,邀请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应用物理、临床医学、博物馆学、科学史等多学科专家为大家带来精彩报告,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和赞扬。大讲坛将继续利用科学传播的新技术新趋势,通过哔哩哔哩和东方网两大直播平台,面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探索线上科普与观众互动的新模式,为更多观众呈现前沿的优质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