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一人双岗” 助推校企“联姻”
清晨八点不到,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乐红志老师早早来到办公室,简单查看了今天的学院工作日志,紧接着拨通了位于淄川区的山东铭城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人员电话,“今天一定要完成高强骨料应用的前期实验工作。”乐博士语气里透出坚定与自信,虽两头奔波,但他却干劲十足,忙碌而充实。
目前,像乐红志这样忙碌于学校和企业两点一线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还有200多人,他们作为学校今年新实行的“一人双岗”计划选派对象,身兼两岗,一岗在学校,一岗在企业,以“科技副总”的名义和方式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就职理工,服务淄博”
新理念催生新作为
“学校早在2016年就与淄博市签订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融合发展理念,进行了全方位对接,尤其在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方面进展迅速,硕果累累,但一直以来,在‘人’的融合方面还缺乏更为切实有效的举措。”学校服务社会办公室主任李涛略显遗憾地介绍。也正因如此,学校敏锐地意识到,要最大化地发挥校城融合效应,必须要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于是,2019年底举行的校城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上,学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正式提出“一人双岗”计划,让“就职理工,服务淄博” 理念落地开花。
一个理念和计划的提出不是一时兴起,更绝非哗众取宠。
这一方面源于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学校教职工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已达1114人,具备充足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正通过积极融入地方不断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作用;同时,专业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解难题、作贡献的同时,能够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反哺教育教学,在企业实践中锻炼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科技创新的祖国大地上”,这对破除“唯论文”的科研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无裨益。
应运而生,乘势而行
“科技副总”有实权、出实招
“以往在企业兼职,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得学堂、进得厂房。”来自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李波老师一脸兴奋地说。作为一个拥有多项知识产权的车辆工程专业博士,李老师这几年间和多家企业有过交流合作,但因为没有政策扶持,无论是项目的对接开展亦或是后期的权属收益等问题均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中间就出现过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不好和项目研究成果效益估值较低等问题。“一人双岗”计划的出台,让山理工的博士们名正言顺地成为学校与地方协同指派、企业和个人双向互选的“科技副总”,在稳坐企业交椅的同时,切实了解企业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一人双岗”计划,“科技副总”们深入企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出专业化的建议的同时,可以根据情况,帮助企业完善研发机制,建立研发平台,培养科研团队;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学校优势科技等广泛资源与企业的对接,推进学校相关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增强毕业生落户企业求职就业意向,为企业招揽人才。
“‘科技副总’的到来,让我们企业的产品研发得到很大提升,新产品研发思路更为清晰,一系列新品研发计划正在逐一落实,公司更具发展后劲与动力。”山东铭城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向阳面带喜悦、信心满满。
立足当前,布局长远
改革发展事业快马加鞭
山东理工大学扎根于齐国故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深受齐文化尊贤尚功、兼容并蓄之风侵浸,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双方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学校与各区县、企业对接合作进展迅速,项目引领示范效应逐步凸显。借助和通过“一人双岗”计划,校城融合发展实现了协作共赢新的契合与突破。
自“一人双岗”计划提出以来,已在淄博市辖8个区县落地实施、布点开花,截止目前,220余名“科技副总”已经上岗,面对不断增长的双向需求,距离学校2020年实现300名左右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总”、服务地方企业超300家的目标指日可待。
近日,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对进一步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做出安排部署,而学校的先行先试正是对上级要求做了最为现实和积极的回应。
2020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学校与地方政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共同发展”的格局正逐步成型并日益扩大。无论是学校深度布局的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亦或是稳步推进的“一人双岗”计划,必将乘着学校深化改革发展、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春风不断呈现出新的骄人姿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