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河浩荡:理想与源流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上篇

2020-09-20

教育在时间之上。

因为教育,野生的文明沿着时间的河流驯化、延续、勃发,莘莘学子在琅琅书声中以梦想点燃梦想。

教育“苏派” 革新理想

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创阶段,“苏派人物”独立潮头,以天下大同为理想,以普及民智为使命。1896年,盛宣怀继1895年在天津创办中西学堂之后,经奏准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首设师范院。1902年,张謇在通州城东南,利用千佛寺庙宇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设置完备的民立师范学校。

万里长江不舍昼夜,东汇大海。在入海处,滔滔江水没有停息,只是以一种身心俱佳的方式拥抱大海。

自强于世、唤醒民众、健全心智,一出生就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在清末开埠之地上海、在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隔江生长,望江盛开。常州盛宣怀、南通张謇,历史赋予了两个江苏人锻造教书育人新的光荣。他们苦心孤诣,敢为人先,遵循“父实业母教育”的朴素理念,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传统接轨世界现代教育。

1901年初冬的清朝政府注定是悲凉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大事件,疾风暴雨般地洗劫飘摇的山河,社会遭受创痛,民众蒙受血泪。风云激荡,变革骤起。“东南互保”式的自救,以及一纸“令京内外大臣条陈变法意见”,勾勒起这个垂垂老矣王朝革新的一丝希望。此时,盛宣怀身为清朝邮传部大臣。而清末状元张謇,先是应帝师翁同龢之嘱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办法》,后又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召请,撰就《变法平议》疏稿。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上,盛宣怀、张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教育,延续了天下读书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想,同时又折射出“教育为社会”、“教育为人生”的现代光芒。

翻阅中国近现代史,教书育人从来都被历史委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而“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在百业百职中,历来地位崇高,独享尊荣。对于办学校与救国的关系,张謇说得明白:“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当年南通段家坝女子师范学校新校址表门。

南通师范学校开办时,最初聘请的教员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并有日籍教师。学生也从通海地区扩展到江苏各地以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西、安徽等地。课程起初有伦理(西洋伦理学史)、汉文典、算术、日文课、图画(用器画)、体操,后陆续创办增设测绘、农、工、蚕等科。学制有四年制本科、一年制讲习所,还有两年制的简易科、并附设实验小学,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馆、测候所等,远超一般中等师范学校的范畴。张謇把国民教育当作近代立国的根本大计。他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明确主张:“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而我邦之缺憾。师范造端教育,责任匪轻,故尤兢兢于国民教育、奖励实业及师范体操以兵式为主之定章。”

为弘扬中国刺绣艺术,1914年,张謇创办女工传习所。图为刺绣艺术家沈寿与女工传习所学员合影。

筹建于1912年、建成于1916年的南通盲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自办的特种教育学校。张謇所定的办学宗旨为:“造就盲哑,使具有独立自存之能力。”图为哑生上课。

1905年,张謇与其兄张詧,以及范当世、进士孙宝书等发起创办通州高等小学;1906年,张謇兄弟创立通州女子学校;1909年,张謇与孙宝书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1年,张謇张詧设初、中两等农业学校;1919年张謇以南通甲种农校升办为南通农科大学;数十年间,张謇等设纺织、中西医、商业学校、女工传习所、戏曲学校、盲哑学校、盲哑师范学校,参与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支持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亲自筹办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苏州铁路学校、上海吴淞商船学校和吴淞水产学校以及两淮师范学校、东台母里师范学校。

倾心教育,开风气先。1906年张謇被选为江苏教育总会会长,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这是历史上教育“苏派”的一个重要源头。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博士。

1920年6月,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博士应邀到南通演讲。6月5日中午,杜威在江苏教育学会副会长黄炎培、北京大学教授沈君默、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男女两所师范学校。他将师范学校的影响形象地描述成:“譬之在山之泉,不过涓滴;及其奔腾于山下也,流而为瀑布,汇而为江河,浩浩荡荡,灌溉千里。”

源流活水 奔涌向前

时间来到了一百年之后。

2019年9月,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直到1982年改办为综合性大学的苏州大学,又专设师范学院。这之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单设师范学院;这之后,南京大学也宣布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

“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师范教育热度回归,透露出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强烈信号。

依据《江苏省教育现代化2035》,我们知道,到2035年,江苏省高中教师接受过研究生教育比例达到70%,初中教师接受过研究生教育比例达到50%,而目前江苏省高中具有硕士学历教师平均在30%左右,距离国家和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空间。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广泛地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已经成为未来之选。

从1920年杜威在南通感叹师范教育譬如浩荡的河流,到2019年江苏高校师范教育热度回升,其间整整一百年。2020年9月,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在南京启动。活动以“大幕初启,大河浩荡”为主题号召,就是为了表达对教育“苏派”源远流长历史的一种敬意。

1914年8月,一艘名叫“中国号”的邮船从上海启程远赴美国。而当月2号,德国入侵比利时和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两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陶行知、陈鹤琴,同船到美国留学。当年,陶行知23岁,陈鹤琴22岁。出国之前,陶行知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陈鹤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到美国后,陶行知入伊利诺大学学市政,陈鹤琴入霍普金斯大学学文学。其后,他们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专业,师从杜威。两人归国后,均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

陶行知,一位中国近现代教育“愚公移山”式样的人。

宋庆龄先生曾经称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病逝后,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伟大在于他把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他亲身力行,与蔡元培、晏阳初等人反对文化侵略,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17年秋回国的陶行知,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陶行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于当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先贤教诲,尤言在耳,这就是江苏教育“活的灵魂”。无论是教育改良,还是推动进步,流派纵横之下,苏派教育的底蕴离不开“知行合一,本色归真”。

“同伴同学同事”,作为陶行知的终生好友,在平民教育影响之下,陈鹤琴把目光投射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前端——学前儿童教育。

南京高师期间,陈鹤琴任教育系教授,主讲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常与陶行知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宣传新教育主张、倡导教育改革、主张教育实验等文章,共同推动新教育运动的发展。为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提倡白话语体文,陈鹤琴花了三年时间编写了《语体文应用字汇》。在其基础上,陶行知和朱经农选择了一千多个字,编成了《平民千字课》,成为当时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开展的基本教材,从而在全国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高潮。

1925年,陈鹤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陶行知在该书序言中,盛赞该书为“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1927年11月11日,在陶行知积极推动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在南京郊外燕子矶宣告成立,陈鹤琴与张宗麟为负责人。随后,陈鹤琴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

1946年,陈鹤琴在一篇悼念陶行知的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晓庄开学的那一刻情形,几百个学生,几千个乡下男女老百姓在一个空旷的黄泥地上进行开学典礼,陶先生指着蔚蓝的青天作为学校的天花板,踏着黄金色的泥土作为学校的地板,向着同学老百姓报告筹备经过、办学宗旨、教学方式、将来计划,我听了几乎被感动得流下泪来。陶先生坚苦卓绝的精神,创造力的伟大,思想的前进,确是空前未有的。”

曾经把长子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对象的陈鹤琴,是中国现代首位学前教育家。他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创办国立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1982年年底,陈鹤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觉敷等前来探视,陈鹤琴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所谓江苏教学风格、江苏教育风范,更多的来源于为师者对教育、对国家、对民族从根子上的热爱。身正才能为师,学高尚能有范。

1907年,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叶圣陶早早地担当起小学教员。

从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起,叶圣陶就开始编写小学国文课本,创作了我国的第一则现代童话故事《稻草人》。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叶圣陶,1930年前后,任开明书店编辑,主办《中学生》杂志。其后,叶圣陶一直在构建着文学与教育的两种教化的情景。1949年,叶圣陶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以语文教育的改革为主要依托,宗旨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叶圣陶曾说:“在现代社会,只有怀有集体主义广阔胸襟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他理解的“做人”是学与做的统一,“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一条著名的原则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贵在“自得”。

叶圣陶说:“要使学生‘真能’实践好行为,有没有直观的门径呢?我说有。其一,教师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这是学生最亲切的直观。其二,让学生多接近各方各面的先进人物,也是极为有益的直观。”从高尚、正直的成年人身上,青少年会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十分重要的直观。这是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教育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育上的“苏派”,秉承的是“教育为人生”的使命,追求的是“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的格局。在他们心目中,“进化之理,应对将来”,是课本走向实践,是今天走向未来的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源流篇”海报设计,以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为代表人物,以他们个性化的教育主张为号召,不仅是为了追根溯源,更是为了不忘初心。

苏派教育 光荣在肩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

关于教育基本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单设一节重点论述: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在以德为先的方向之下,新时代的教育基本理念更加指向受教育者。教育政策发展的个体化、优质化、国际化成为今后教育政策发展的三个导向。“过去,我们往往把每个学生看成集体中的一分子,没有把学生看成个体。新时代,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找到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过去讲集体比较多,强调国家化、社会化,今后还必须强调个体化。”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理想篇”海报设计,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开篇,践行的就是“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置身于教育的新时空之下,创新继承,是一种责任;久久为功,是一种坚守。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定位作了深入的阐述,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理想篇”海报设计第二幅,以“心系大计,忠诚奉献”为主题词,就是从苏派教育光荣的职责入手,是对忠诚理想的一种呼唤,是对奉献教育的一种激励。

2019年5月16日,江苏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暖心话”亮点频现。譬如关于“教育的问题更多体现在供给侧”这一点,娄勤俭的话就很质朴,这就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要让江苏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

江苏历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正是得益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这次全省教育大会上,娄勤俭坦言:“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对照群众的期待,对照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我省教育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理想篇”海报设计第三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延续的是教育光荣的理想,召唤的是教师崇高的品德。正如娄勤俭在江苏教育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德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在学生心里播种浇花,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子路、冉有二弟子问学孔子的故事。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阐述了“因材施教”这一著名的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拓展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教育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这对于“教学相长”的另一方——教师来讲,同样需要“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言传身教”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为这一份“言传身教”,2020年9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将在未来的一年多的时间,运用口述历史采集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苏派教育名家的“言传身教”,通过70余位苏派教育名家的亲身讲述,以个人记忆实证历史,以探寻源流筑梦理想。

在时间的河流之上,教育是梦想之舟。

在众人划桨的呐喊声中,那些引吭高歌的人、那些奋力击鼓的人、那些挥汗如雨的人、那些默默前行的人,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韦晓东 撰文

2020年9月8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