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辽宁锦州:海景怡人 渤海综合治理见成效

2020-09-29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东段,南临渤海,北依松岭,既有锦州湾、大小凌河口等丰富的地理单元,也有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等典型的生态系统。作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锦州是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一步。

  荒滩重回红滩绿苇

从锦州市区出发驱车半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大凌河口西侧岸段。这里是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项目之一——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

曾经的大凌河口,滩涂平缓绵长,生物多样性丰富,盐生植物种类繁多,是辽东湾重要的水生动物斑海豹、对虾、中华绒螯蟹等动物的栖息繁殖地,也是国际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等鸟类的重要迁徙、繁殖和栖息地。但近年来,随着河口区域用海规模扩大,海洋工程增多,原有河口滩涂被割裂,天然潮沟连通性受损,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日益退化。为使河口再次回到曾经风光旖旎的模样,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4月,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正式施工。计划于9月底前,通过拆除非透水构筑物、海堤生态化改造、潮沟疏通、湿地种植芦苇和翅碱蓬等措施,修复滨海公路靠海侧约3公里长的海堤和河口滩涂湿地。这其中,种植芦苇和翅碱蓬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宁锦州:海景怡人 渤海综合治理见成效

  大凌河口

翅碱蓬的优点非常之多,作为食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被称为“救命菜”;作为植物,它为树木、蒿草、芦苇、野菜、花果提供了舒适的温床,也为鸟类提供了住所。同时,由于其成熟时植株火红,极具观赏价值。

锦州市生态环境局凌海分局副局长刘鑫介绍,修复工程开始后,通过先调整大凌河口局部生态环境,使得适宜碱蓬草和芦苇两种植物生长,而后进行栽种,再依托翅碱蓬自身强大的繁殖力带动整个滩涂实现生态修复。

“没有修复前,大凌河口原先的植物已全部消失。”刘鑫表示,如今通过栽种这两种植物,也带动了鸟类的回归。丹顶鹤和白鹤数量增加,海鸬鹚再次出现在了大凌河口上空。

现在,项目接近尾声,也正是碱蓬草成熟的时节,从大凌河口一眼望去,虽然还不是连成一片的红海滩,但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再过两三年,就可以成规模了。”刘鑫表示。

  海湾再现天水相接

秋意渐浓,站在锦州市滨海大道原第四十集团军虾场的岸边,辽阔的海面上阵阵海风袭来,略带凉意,可原先却是围海养殖占用海域、滩涂消失、自然岸线受损的景象。为恢复近岸海水环境,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拆除工作。

锦州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胜一介绍,原第四十集团军虾场生态修复项目是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点项目,将于9月底前,拆除堤坝9280米;拆除堤坝西侧42米排水管涵。同时,为防止大坝拆除后滨海公路路基会受海浪侵蚀,还将增加949米生态海堤进行防护。

记者采访时,堤坝大部分已拆除,黄胜一拿起虾场拆除前的照片作对比,差别十分鲜明。

辽宁锦州:海景怡人 渤海综合治理见成效

  原第四十集团军虾场生态修复对比图

黄胜一表示,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作,将恢复该处滨海湿地约77公顷,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目标。而且由于这里距离锦州市著名景区笔架山并不远,可以打通旅游链条,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锦州市组织实施的4个生态修复项目,目前已完成修复滨海湿地面积280公顷,修复岸线整治长度1公里。大、小凌河两条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趋势,围填海得到严格管控,自然岸线零占用,并建立了“海上环卫”工作机制。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预计到2020年底前,锦州市将完成沿海整治修复岸线7.965公里,完成河口海湾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501公顷。

与此同时,作为海洋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城市,锦州市还构建了“一区一策”的规划布局,对锦州湾锦州段,锦州北部、东部和辽东湾中部湾区(锦州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策略,解决多个海洋生态问题,努力打造美丽海湾。(光明网记者 蔡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