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酒店、零售、餐饮、景区等服务业冲击较为明显。旅游业是典型的环境敏感性产业,面对疫情,应利用好旅游业恢复力快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优势,为稳定国民经济作出贡献。
心中有数:客观理性看待疫情对旅游业影响
旅游依赖型地区遇到较大挑战。旅游带来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既能提高经济收益,又能增加就业机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但是,对旅游业依赖程度过高,将旅游业视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容易出现产业结构空心、经济与社会发展波动的情况。携程1月初发布的《2020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曾预计,春节长假将有4.5亿人次出游。而受疫情影响,旅行团暂停、旅游景点关闭、大量订单退订,导致旅游业遭受巨大损失。很多本该进入旅游旺季的地区相关景点、企业等被迫歇业,地区收入下降、就业无法保障,对区域经济发展在短期内造成一定影响。
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生存考验。相比于大型旅游企业,线下旅行社、大众餐饮等传统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更为脆弱。疫情之下,不少中小旅行社要面对退团退款,甚至歇业之后的破产风险;各地旅游景区关闭,相关企业存在庞大的财务费用和人工成本问题,企业现金流普遍吃紧。
从业人员的信心与预期受到一定影响。在我国,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超过6000万,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6.5万亿元。疫情让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就业环境无法得到保障,迫于生活压力,可能出现离职转行、另谋出路的现象。对于广大从业人员,如何留住人心、重拾信心、稳定队伍,对疫情后的行业迅速恢复十分关键。
积极应对: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六点建议
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对旅游业而言,需要开展相应的评估、预防、处理工作,做好旅游危机管理。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还需要行业协会、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第一,在政府主导下为行业纾困解难。连日来,海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和引导文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例如,四川出台《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从政策解读落实、强化资金支持、优化政务服务、补贴在线服务等不同层面支持文旅企业复工复产。针对行业发展的现实困难,建议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振兴政策,特别是发布和落地文旅产业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税务政策、信贷政策、社保政策等,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加大裁员的现象,帮助困境中的企业渡过难关。其中,对旅游服务及相关企业恢复经营生产提供财政补贴;对疫情期间征用的旅游场所设施改造予以专项支持;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旅游企业,适当减免或延期缴纳税款;增加对中小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做好减息扩贷工作;实施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适当延长企业社保缓交期;尽快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有关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的政策;对参与捐赠和投身疫情一线服务的旅游企业加大所得税抵扣力度。
第二,加强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疫情带来的行业被动性,属于短期外部冲击,对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影响不大。近日,浙江、福建等地旅游协会编制发布工作指南,从综合管理、游览组织、公共卫生、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方面对景区的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提出具体建议。面对疫情,需要加强行业协会指导和监督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履行社会责任:监督广大旅游企业遵守相关决定和安排,并对员工进行薪酬保障;特殊时期,鼓励和支持闲置酒店、餐厅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并作为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线;疫情过后,尽快修订行业服务标准和质量规范,加强对酒店、餐厅、景区等旅游人群聚集场所的公共卫生环境整治,推动垃圾分类专业化和细分化,监督餐饮、旅游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卫生安全状况。
第三,鼓励企业服务转型升级。疫情是危机,但也可以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不仅在于销售和渠道,更在于流程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精细化供给。首先,促进新兴科技和旅游业加速融合,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服务发挥更大价值。鼓励更多的文博场所提供数字在线展览资源,支持旅游景区开发VR/AR服务功能,满足大众足不出户在线观展和游览的需求。其次,支持企业间资源共享、服务互补,如餐饮企业可与外卖外送、生鲜电商等领域跨界合作,在灵活用工、业务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式合作。此外,广大旅游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成本重构能力和顾客价值创造能力。特殊时期,企业应与社会、关联单位、内部员工达成共识、协同发展。
第四,进一步提升旅游大数据应用能力。疫情发生以来,旅游大数据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各地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技术能力各异,缺乏区域间旅游信息流通、数据共享的协作机制,存在信息缺失、部门分割、管理分治、数据孤岛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突发性疫情,数据支撑、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测依然滞后。对此,各地应加快旅游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形成快速追踪旅游流量、游客移动轨迹,建立游客关系图谱,精准定位疫情传播路径,更好地实现旅游“循数管理”和“数据决策”。
第五,加强国际市场开拓与交流合作。当前,全球经济体系相互依存、高度关联。中国出境游对全球经济贡献巨大,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中国庞大的出境游市场。疫情发生后,大量取消的旅行业务致使全球航空业、海外住宿业等受到影响。其中,免费退单难、跨境协调难等问题相伴而生。对此,我国政府应做好涉外业务企业的支持工作,提升企业国际议价能力。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优化产品供给,减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第六,培养从业人员行业信心与抗压能力。行业信心的稳定和恢复离不开政府、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发力。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的人事管理,不仅要考虑制度的刚性,还要兼顾管理的柔性。一方面,疫情期间建立针对从业人员的关怀机制,保障员工基本薪酬待遇,强化心理疏导,聚人心、鼓士气。另一方面,练好内功、优化存量,迎接市场回暖。疫情过后,游客市场对服务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企业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和员工岗位要求。对于疫情期间无法到岗的员工,鼓励其自我学习、提升素质,为复工返岗作好准备。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