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回应:中小学减负为何越减越累?

2020-05-15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教育部再发“减负令”——义务教育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中小学减负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中小学减负为何越减越累?怎样能真正减下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采访时,回应了这些问题。

该位负责人称,“减负”在去年两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词和焦点。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减负”问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地区、校际之间的现实差距。二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依然存在,各类校外辅导班、培优班遍布大街小巷,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各方对减负的获得感不强,造成“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的困境。

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该位负责人认为,首先,要厘清“减负”的概念,需要减轻的课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即通常所说的“课业负担”。当然,“减负”问题不能被过分夸大,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适当的课业是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承受的。

“其次,要找到课业负担重的源头”,该位负责人说,课业负担重,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二是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三是家长的焦虑心理。“如今的中小学家长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零开始,通过艰苦的学业竞争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自然会对子女教育抱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

“舆论的反对之声是一次很好的提醒”

该位负责人强调,要做到精准“减负”,“一是学校‘减负’,加强科学管理,优化教学环节,避免‘减负’措施一刀切、简单化。二是校外‘减负’,规范教学秩序,整顿治理各类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以及违规办学、无资质办学的培训机构。三是考试评价‘减负’,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切断各类考试、评价、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四是老师教学‘减负’,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不得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五是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政府、家庭、学校、教师的主体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该位负责人说,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加快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减负的大方向没有错,应该坚持下去。但社会舆论对减负的一些反对之声,是一次很好地提醒,需要区别化对待、精准化减负。每名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各不相同,教师可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剖析,了解学生成长阅历、常识根底、认知特性,从而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精准助学。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赞同和支持”。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時梁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