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江西三大贫困县产业扶贫样本

2020-06-20

巩固脱贫成效,产业是关键。


鄱阳、于都、余干是江西三个百万人口贫困县。记者综合当地扶贫农产品线上销售、全社会用电量增幅等大数据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产业扶贫已成当地脱贫增收主渠道。


把贫困户深度联结到产业链中


余干县地处鄱阳湖区,全县109万人口,脱贫摘帽前贫困人口达12.6万人。曾经以编虾笼为生的余干县瑞洪镇后山村贫困户朱细珍学会菌菇种植,在村里的菌菇种植合作社务工,每天工资80元,全年产业分红不少于2000元,一家顺利脱贫。


余干县委书记胡伟介绍,立足湖区水多、田多、荒坡地多特点,县里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菌菇种植、特种水产和湖面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力争全县贫困户都有长短结合的两个以上扶贫产业收入。其中,菌菇产业覆盖余干全县116个贫困村,带动8916户、约四分之一的贫困户参与其中。


贫困户发展产业,最缺启动资金。“原来挣的钱勉强够过日子,没有这笔贷款,根本不敢动发展产业的心思。”常年在外务工的于都县禾丰镇陂角村贫困户谢来龙说。


位于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的于都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2613笔、1.34亿元,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第一步”难题。2019年,谢来龙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发展蔬菜大棚,当年增收3万元。


于都县把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重要产业打造的同时,构建全方位产业奖补体系,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给予300元/亩产业奖补;合作社每带动1户贫困户可申请不高于10万元,总额上限不超过300万元的贷款;吸纳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支持,并可享受50%的贴息贷款,实现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


发展产业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鄱阳县乐丰镇打造万亩稻虾扶贫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当地龙头企业鄱湖米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带动120余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稻虾产业。


贫困户石丛平说,以前卖虾靠运气,现在跟着企业卖,同样的虾早、晚价格相差1块多,卖给不同的市场差别更大。


数据显示,产业成三个县贫困户增收主渠道。以余干为例,全县已脱贫3.1万余户贫困户中,95%以上通过产业增收。“脱贫要稳定住、巩固好,关键是要立足当地做实做强脱贫产业,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把贫困户深度联结到产业链之中,脱贫才有根基,才可持续。”余干县扶贫办主任李华娇说。


农产品“触网”助力贫困户增收


守着鄱阳湖,鄱阳县莲湖乡塔李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加工水产。得益于电商进村,贫困户毛严枝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鱼干,成了供不应求的网红产品“鄱阳湖水产”,一年可增收3万多元。


鄱阳县商务局副局长廉瑞琴说,在脱贫攻坚中,鄱阳县探索建立“农副产品+电商+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农村电商对贫困户生产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有效提升扶贫产业经济效益。


作为全国第四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近年来鄱阳全县农产品线上交易额增幅明显,从2017年的238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4189万元。


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三县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等工程。村村建有电商网点,“前店后村”日益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标配。截至目前,余干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村建立了站点。


余干县梅港乡老虎口村邮乐购站点负责人王水娟介绍,经由她负责的这个站点,当地贫困户生产的米糖、野生葛粉等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十单。


针对疫情造成的部分扶贫农副产品滞销问题,于都县商务部门组织开展电商消费扶贫活动。让于都县岭背镇大塘村家富种养合作社承包户叶称国没想到的是,扶贫干部在网上推介了他家的辣椒后,不仅线上订单增加了,还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直接到大棚里采摘体验。


“产品只有销售出去,钱进了贫困户口袋,才算产业增收。”江西省扶贫办副主任饶振华说,三个贫困县不但在产业发展的“前端”扶持,还注重在市场销售的“后端”发力,通过电商直供打开市场,打出品牌引来回头客,破解农产品卖难,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的效益。


县域“大河”蓄满脱贫“小河”


记者调研发现,脱贫攻坚以来,三个贫困县的一项指标引发关注:全社会用电量增幅稳步上升。


这一共性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变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高质量脱贫蓄积动能和后劲。


总部在浙江温州的正普汽摩配件公司,以往用工多来自江西余干、鄱阳等地,一年前公司在余干投资设厂。“靠近劳务输出地,企业用工更有保障。”公司总经理程鸣光说,今年复工复产以来,企业已招聘本地员工上百人,其中贫困户20余人。


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益成为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的“稳定器”。于都县113万人口,有40多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其中30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近年来于都县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重要引擎。


几年时间,于都县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到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于都县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免费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


在鄱阳县田畈街镇莳山牌楼村,从2008年村里创办返乡创业园至今,已有8家企业落户,吸纳本地用工近300人。2019年园区用工量较大的3家树脂装饰品加工企业,给工人发了上千万元工资。


今年初,三个贫困县主动作为,通过线上“屏对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三县签约项目近40个,总金额近180亿元。项目的相继引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高质量脱贫蓄积动能和后劲。


“大河有水小河满。”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说,只有切实发展县域经济,贫困县的发展才有后劲,政府才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推动脱贫,巩固提升脱贫的成效和质量。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鹍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