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有101个扶贫公益岗?公益岗不能成为“养人”的权宜之计

2020-08-12

就业扶贫信息员、体温测量员、饮水安全管护员……在短期突击式脱贫、图简便省事等心理作用下,一些地方开发出远超需求、五花八门的扶贫公益岗。本该用于促进扶贫的好举措,不能变为让脱贫对象丧失脱贫志气和积极性的昏招,须严禁扶贫公益岗简单分发指标,或沦为“安排人”的权宜之计。

1

一个村有101个扶贫公益岗

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对外宣称有11989人在扶贫公益岗上就业。该县有一个贫困村,全村贫困户有189户,贫困人口933人,设扶贫公益岗101个。

这些岗位基本都归贫困户,有绿化保洁员、信息联络员等就业援助岗位63人,护河员4人,护林员21人,管水员3人,医疗协管员2人,地灾巡查员1人,护路员7人。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这些村扶贫公益岗每人每月工资从400元到1000元不等,资金主要是由帮扶单位提供。

“在这些岗位上的人中有一些是收入不稳定的贫困劳动者,像家里生病的,不能外出务工的。有的家庭可能夫妻两个人都在扶贫公益岗就业。”当地某扶贫干部说,只要这些贫困户的收入达到标准且稳定脱贫没什么风险了,这个岗位就可以转给其他人。“岗位是动态调整的,同一岗位不是一直都由一家人担任,后续脱贫后,如果还有资金来源,这个扶贫公益岗还会提供。”

西南地区某村原本有11位保洁员,其中6位是贫困户,他们负责村里的保洁卫生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今年该村又增加了临时扶贫公益岗。

这类岗位每3个月轮流一次,第一批3位贫困劳动者,第二批2位贫困劳动者,第三批3位贫困劳动者。“这些岗位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村里保洁工作主要还是由原来的11位保洁员在做。”该村驻村干部说,这些临时扶贫公益岗每人每月工资800元。

“我们会算收入账,一旦有返贫风险,安排扶贫公益岗增收是一个重要途径。”该村扶贫干部说。

2

旱涝保收,扶贫公益岗易滋生矛盾

由于“活少、责任轻、有收益”,一些地方的扶贫公益岗成“香饽饽”,甚至出现争公益岗位的情况。某些深度贫困地区甚至将有劳动能力的大部分贫困群众纳入扶贫公益岗,搞“雨露均沾”。

西南某地驻村干部反映,该村扶贫公益岗数量主要是县里下发的指导数,即使村里的事情不需要这么多扶贫公益岗,也不行。

“我们一般先私底下物色条件合适的贫困劳动者,让他们到办公室来谈,而且会交代他们不要到处说。”该村驻村干部说,因为扶贫公益岗的指标有限,名额下来后分给谁就成了麻烦,处理不好就会在贫困户之间造成矛盾。

此外,扶贫公益岗容易在贫困户中助长等靠要思想。“很多村其实没有那么多事情,一些贫困劳动者不干活也可以拿到钱。”一位扶贫干部说。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认为,部分地方的扶贫公益岗变了味,不仅没有达到政策初衷,还滋生一些不好的苗头。扶贫公益岗是一种兜底脱贫的措施,本没有必要过多设置,因为旱涝保收的扶贫公益岗可能会使不少贫困户成为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到脱贫摘帽后,难以“动”这块福利。

3

扶贫公益岗不能用于潜规则,不能分发了事

扶贫公益岗之所以趋于过滥,背后折射出一些地方短期突击式脱贫心理。一些扶贫干部坦言,开发更多扶贫公益岗,不仅操作起来难度小,而且省时省事省心、见效快。

脱贫攻坚收官之际,一些地方已出现或者正在形成一种潜规则:不再将符合条件的村民新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是将他们作为村里边缘户对待,同时为他们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

一线扶贫干部认为,在设置扶贫公益岗时,不应只图简单省事、“分发指标”,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到岗位设置合理、岗位责任明晰、村内治理有效的目标。

此外,针对在日常监管中容易出现“上不上班没人管,干多干少都领钱”的情况,应加强对扶贫公益岗的日常管理,发挥其应有作用。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鹍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