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2020中国·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论坛”开幕

2020-06-11

南昌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6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和青云谱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2020中国·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论坛”在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花博园南昌馆举行。

  本次论坛聚焦“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杨澜等多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发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演讲,为南昌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用好“八大山人”世界级文化名片

   

  (省文联主席 叶青)

  要用好“八大山人”这一世界级文化名片,首先要正确理解八大山人作为世界级名片的价值,也要把握八大山人在当代写意文化建设,甚至是中华美学精神建构上的意义。目前我们在学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丰厚的成果。江西十分重视八大山人文化,南昌开展了“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出强力推进南昌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其中对用好八大山人这一世界级名片的站位很高。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我们必须挖掘八大山人文化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基因。与现代市场相结合,要结合大众趣味。高品位的策划、整体的布局,精耕细作是我们用好这张名片的唯一模式。我们要持续打造专属的热门文化产品。我们要让八大山人文化的表达和呈现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当下我们可以用通过举办艺术节活动,将八大山人元素与现代生活关联起来,同时吸引更多高校成立八大山人研究中心,吸引国际访问学者来开展学术研究,这对我们将八大山人文化推向国际是长远的安排。八大山人艺术与整个世界当代艺术之间有着审美艺术的联系。通过看懂八大山人,来看懂中国画是一个可能的切入点,这不仅是因为八大山人代表中国的艺术境界,也是让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高层面的追求。

  南昌要敢于和善于打造产业灯塔

   

  (省委宣传部文资办主任 王成饶)

  我研究比较多的是江西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怎样实现产业化,这两年也在重点研究南昌文化IP如何实现产业化的转化。

  做文化产业,要注意把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结合起来,做到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南昌要敢于和善于打造产业灯塔。一个航段只要有一个灯塔,别人就没有机会了,灯塔是能够指引方向的。产业灯塔不是想打造就能打造的,在新型的产业方面要抢占先机,南昌有哪几个IP可以抢占先机呢?第一个是英雄城的IP,强大的国防需要每一代人有强劲的体魄。落地的项目就是打造中国青少年主题军事乐园。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了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提出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这个市场潜力非常大。第二个就是中国水都IP,南昌水资源丰富,可以开发水上运动产业。这个产业链非常长,包括旅游、健身等。水上项目是南昌优势项目,有空间,有需求。南昌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好水资源打造文旅体融合的水上产业?第三个是海昏候这个历史文化IP,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吸引汉学热爱者。

  将山水精神融入城市生活场景

   

  (阳光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杨澜)

  1992年的时候,我作为《正大综艺》主持人来过南昌,开头我们就说《滕王阁序》,可以说中国文化史上的“超级天团”就在南昌。这些年,我觉得红色南昌、山水南昌传播非常广,但人文南昌还有很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我今天想分享的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如何让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创新,融入城市生活场景。以八大山人IP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当代解读、跨界创意、全城联动、顶尖机构、产业价值、大众生活这几个维度来探讨,从这些维度有体系地赋予这个文化品牌生命力。我们提出了“一节、一秀、一街”的理念,其中八大山人国际艺术节是通过展现八大山人对中国山水文化的贡献,推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整合国际资源,加大对八大山人文化的研究力度,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增加文化生产力。我们推荐全程联动的模式,借助八大山人国际艺术节,做一个综合性全程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寻梦青云谱》行进式多媒体秀是通过讲故事、讲情怀的方式来展现八大山人的精神成长的足迹,同时让他和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共鸣。我们还建议打造文创+餐饮的古街,通过引入多元化的人文元素,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浸没式实验型商业街,实现效益与艺术共存。

  城市文化只有活着,才有传承

   

  (江西省政府参事、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东林)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传承中发展。一座有传承的城市,必然像考古地层一样,能够看得见“历史的叠层”,所以要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

  保护、开发、传承,是一个辩证逻辑结构,注重传承,必然要注重保护、注重有传承的保护性开发。完整型、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这里要提到一个目前还不大为人注意的概念:“文化空间”,也叫“文化场所”,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史建筑群、建筑风貌和传统城市肌理、界面、格局的保护传承,而建立城市文化空间的认识,即空间的整体性以及特定人群的活动与生活风情(可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二者不应偏废。

  生活与风情是文化空间活的内容,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城市文化只有活着,才有传承。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见物不见人”;二是“风情的伪造”。景区的开发与设计创意,应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还原”这座城市生活样式、民俗风情的本来面貌。如果设计机构的“创意”,只是想当然地往一副躯壳里,注入一种与原本的文化空间迥然不同的东西,形成一种“表演的生活或伪造的风情”,那么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便荡然无存。“文化空间”的保护,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生态”的保护。

(文章来源:南昌晚报)

责任编辑:总编室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