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江西南昌的幸福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耀眼的桂冠。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经复查确认,江西南昌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是每座城市追逐的梦想,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闪耀着每一个南昌人无尽的荣光,也凝结着每一个南昌人的智慧和汗水。
改造便民
老旧小区改造后路平灯亮
人民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也是创建成功的关键。南昌市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更加注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回应百姓需求,更加注重百姓现实感受,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政府的大事,以一流的城市品质、一流的文明风尚、一流的生活体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使文明城市创建成色足、可持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走进西湖区系马桩街道东书院社区,不禁眼前一亮——灰白色的外墙与绿化树木相映成趣,小区面积不大,但整洁干净,老人带着孩子在休闲区聊天、游玩。
东书院社区30多栋居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2019年8月,老旧小区改造的春风吹进门,怎么改造?“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幸福微实事”项目随着旧改一同展开。如今,这个小区环境改善了,还增加了“健康小屋”“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用小区居民陈大爷的话说,这里好看又好住。
南昌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摸清老旧小区基本底数,坚持分类施策、普惠改造,重点通过微改造,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确保小区路平灯亮、门窗完好、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2020年,南昌市明确提出,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1086个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今年重点对2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10万户,惠及市民32万余人,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越来越多居民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
创建为民
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
在文明创建中,南昌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把创建为民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力求给群众带去更多实惠。
南昌把深化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推动“马路本色”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试行“以克论净”最严考核标准,背街小巷环境明显提升,打造了“洁净南昌”品牌。完成129条背街小巷建设和1000条道路微改造,城市绿道达到220公里,新增“口袋公园”“邮票绿地”126个,新建改造城区公厕741个,基本形成“10分钟步行如厕圈”,明年将完成全市所有背街小巷整治提升。
按照“干净、整洁、有序、便民”的整治目标,持续开展农贸市场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在全市推行农贸市场白条禽上市,重新制定了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化星级化认定办法,推动农贸市场管理不断向规范化、智慧化、标准化迈进,城区农贸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系统治理理念,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交通治理,重点实施了公共停车场建设三年攻坚计划,新增停车泊位36.8万个,今年还将新增12万个。城区104个道路交叉口实施渠化改造,有效开展69处积水点整治、完成41个交通堵点治理,全面取消私家车限号政策,公交都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与北京、上海、深圳比肩的全国为数不多的公交都市之一,群众交通出行更加便利。
按照“管干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深入推进城市“管、监、养”改革、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以及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由“粗放型、突击型、运动型”向“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转变,城市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南昌通过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民素质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对优秀人才、高新技术、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在不断加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文化惠民
群众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将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是南昌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
在高新区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一座临湖而建的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清新别致的装饰设计、琳琅满目的书籍画册,透过落地窗就能饱览艾溪湖美景,很多人专程赶来“打卡”,每天接待读者超千人。
在老城中心的八一公园,梁书美术馆在国庆前夕开放。由老建筑“一壶春”改建而成的梁书美术馆背靠豫章十景之一的“苏圃春蔬”,是一个公办民助的美术馆。从“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从“政府包揽”转向“民办公助”,从“文化资源”朝向“文化资产”,这座老百姓家门口的美术馆,成为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
自9月23日正式开园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人气十足。马蹄金、五铢钱、孔子像漆衣镜、青铜博山炉、战国蟠螭纹青铜缶、“南昌”铭文青铜灯……让有人穿越2000余年,一瞥汉朝盛世真容。
为把南昌建设成为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着力实施十大文化重点工程,重点做好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高标准开园,打造成南昌新的“文化名片”,大力推进绳金塔、万寿宫、滕王阁、百花洲等历史文化街区集中连片综合打造,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产品。“让我们老百姓得到实惠,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市民钟兴说。
南昌加快文化地标建设,“北有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载体的大汉文化、中有滕王阁为载体的盛唐文化、南有八大山人为载体的明清文化”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留得下”的文化工程加快推进,展现中华气象、彰显赣鄱风韵、凸显南昌特色的文化之城正加速建设。
城建利民
“五城”建设打好创建“组合拳”
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正在扎实推进的创新之城、实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五城”建设结合起来,南昌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打出了一套强基础、优功能、提品质、利长远的创建“组合拳”。
南昌大力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把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作,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使城市形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功能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城市路网更加完善。地铁1、2号线全线运行,地铁3、4号线将分别于今明两年通车运行,城市一环闭环通行,三环基本实现闭环运行,二环正在加速推进,城区断头路、微循环等项目加快推进,以“十纵十横”为主体、“地上地下”相融合的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生态更加良好。今年新增公园面积100万平方米,力争明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实现人均绿地面积14平方米,绿地率41.3%,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上游水平。同时,实施“绿网”工程,力争明年城市绿道达到438公里,“口袋公园”“邮票绿地”达到312个,基本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观感效果。
城市特色更加彰显。依托河湖联通的自然本色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一江三河串十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实现城区138公里内河水系、32平方公里湖泊“全网贯通”,使城市水系全面融入赣江、抚河、鄱阳湖大流域生态系统,同步推进岸边绿道相连接、“揽山入城”相呼应,绘就“山水林田湖城”生态美景。
全民参与
文明创建
汇聚磅礴力量
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南昌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充分运用南昌红色教育资源丰富优势,发挥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纪念园等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规划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907个,基本实现市域全覆盖,汇聚起文明城市创建的磅礴力量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齐抓共管。南昌建立了由市委书记总负责、市长任总指挥、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的创建指挥体系,指挥部每周召开工作例会进行调度、点评、督促,市四套班子成员每半月深入社区开展督导巡查,市直部门每周深入挂点社区开展创建帮扶,及时督促整改;县区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创新实施“社区长、道路长、楼栋长、单元长”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文明创建指挥调度系统,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发现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出行秩序渐佳、志愿活动成常态……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创城”行列中来,为这份和谐宜居的“文明气质”添上自己的注脚。
在创建中攻坚奋战,离不开党员干部、环卫工人、青年志愿者、抗疫战士……一桩桩、一件件凡人善举,燃起了一把火、撑起了一片天。南昌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活动,近两年参与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的志愿者超过20万人。同时,组建市民文明巡访团,常态化开展辖区内巡访和跨区交叉巡访,广大市民参与和支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南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