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记忆 征文展播】一切依靠群众,勇破“天下第一难”

2021-03-27


一切依靠群众,勇破“天下第一难”

——南昌高新区2003-2013征地拆迁和社会维稳纪实
作者:李有才


“只有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做好拆迁维稳工作这一‘天下第一难’工作”,这是我们处在拆迁和维稳工作一线干部的自白,也是我们用汗水与理想写给高新区拆迁和维稳工作的一封“情书”。从2003到2013的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令人难忘的春华秋实。


这十年,我们知难而上,勇担重任谱新篇

征地拆迁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建工作的难点,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性强、实施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称得上是“天下第一难”。2003年,我接过了这“天下第一难”。


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和维稳工作,亲自指挥、亲自调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全区上下“一盘棋”。我带领拆迁办和综治办的同志,白天抓进度、晚上抓调度,日夜忙碌在征地拆迁的第一线,一起奋战在社会维稳的最前沿。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区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改扩建了京东大道、昌东大道、紫阳大道等城市路网,启动了艾溪湖以东区域的开发建设,迅速拉开了高新区发展框架。十年间,高新区由当初的0.3平方公里起步区发展为7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区域面积达到231平方公里。新开发拓展区域大部分是密集的村庄和耕地,征地拆迁工作面临层层阻力,困难重重。为了从速从快适应这具有新的挑战性工作,我带领分管部门的同志认真学习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政策,掌握城市房屋拆迁相关知识;分组查阅大量案卷,对照政策、法规,从中掌握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每周轮流排班,分批次参与拆迁项目听证会,拆迁裁决审理会,积累实战经验。通过一系列方法,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边学边干,基本上部门人员都很快适应了征拆工作,确保了拆迁维稳工作的顺畅开展。


那时候我常对大家说:“学习不仅是需要,也是责任。老百姓对拆迁政策有什么不懂的、想不通的,我们可以开导他们,给他们做好解释。要跟群众算好近期利益帐和长远利益帐,今天的拆迁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只有把群众工作做通了,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这十年,我们攻坚克难,一切依靠群众

拆迁工作就像一条纽带,一边连着干部,一边连着群众,想通过这条纽带走到群众心坎里,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坚强的毅力。在当时,不同于其他城区拆迁安置已有货币化征迁补偿方案,区拆迁指挥部“一穷二白”,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会同国土、公安、税务等八个职能部门深入一线,统一思想,迎难而上,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现场征求意见、协商讨论、群策群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十年来,高新区累计拆迁2.9万户,拆迁面积达到610.8万平方米。尤其是2007年-2009年,三年拆出面积244.3万平方米,超过全市其他县、区拆迁面积总和1.5倍,创造了全市征拆工作“高新速度”,成为全市项目建设最给力的“排头兵”。


图片


2007年,我接到紫阳大道拓宽工程的征拆任务。需拆店面360多间,住户600多户,市委市政府要求6个月全部完成。这次征拆工作量大,任务重,且靠近高校园区,拆迁区域人口稠密、社情民意复杂,利益驱动大,加之时间非常紧迫,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村民对拆迁补偿期望值偏高,质疑政府诚信,导致政府与拆迁户之间存在着一块“坚冰”。其次是拆迁后安置房建设周期长,过渡时间长。尽管低价拆低价购,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区财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只能拿出每人4000-6000元的过渡安置费,村民根本就不理解、不买账。同时还建房至少要等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交付使用,由于拆迁面积大,一般都是整个自然村全部拆迁,周边可租住和借住的房源也就十分有限,只能解决少部分拆迁户,大部分拆迁户只能靠在区、镇拆迁指挥部搭建彩板房中过渡。但是彩板房条件艰苦,尤其是冬天冷夏天热、蚊虫多、居住不便利,很多村民不愿意居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发扬“5+2”“白+黑”的精神,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把征迁当做“家事”,把群众当做“家人”,轮番上阵和群众唠“家常”,让群众怨有人诉、话有人听、难有人帮、事有人管,及时有效答疑解惑。把征迁过程中,离婚未嫁、虽嫁但户籍未转、拆迁时未出生、拆迁时在世分房时已故、人在外地经商但户籍未转等问题逐个化解。另外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通过报纸等主流媒体宣传让老百姓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委托律师全程跟踪,解释相关法规、阐明政策规定,我们还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去外省成功的开发区参观学习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当地拆迁前后的变化以及拆迁前后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身说法,“他们拆迁前老百姓作的是田,种的是地,走的是泥巴小路,住的是矮小民房;拆迁后做的是工,经的是商,走的是宽敞的硬化大道,住的是楼房”。同时,我们还郑重向拆迁户承诺,南昌高新区管委会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拆迁户为高新区发展所做的贡献,永远都会把高新区发展的成果惠及老百姓,一定会做到“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安,住有所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老百姓从内心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从而实现了“和谐文明拆迁”。


这十年,我们勤勉务实,一切为了群众

“老乡,我很理解你不想搬出去的心情,但是工程建设惠及千家万户,需要我们个人作出一点牺牲,你看,这是我们区里的补偿政策……”十年来,我基本上每周都会说这话。“征地拆迁人员只有工期,没有假期,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手机全天开机,随时待命,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进家入户、踏穿鞋底、磨破嘴皮’,天天就是这么过来的。”


为了更好的解除征地拆迁百姓的后顾之忧,我们着力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失地农民年龄结构跨度大,文化水平偏低,很多没有一技之长,比较难就业。为此管委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先后成立区、镇(处)、村委会三级就业安置领导小组,并分别设立了三级劳动服务公司;然后要求管委会直属的公司如:市政养护公司、物业公司(保洁员、苗木养护员、保安员等管理员)每年都调剂一定的就业岗位,分配给镇(处)、村劳动服务公司,安排当地的失业农民。当时解决了失地农民6000多人就业问题。另外动员区内昌东高校园区内的大学拿出保洁、苗木养护、保安、食堂后勤等岗位给失地农民。基本上园区内每所大学都解决了100-300不等的失地农民,总计2000多人。大中型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协商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另外,区劳动人事局每年都会按季度召开就业招聘会,对具有一定文化或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安排就业。同时,我们还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在区内开办企业或经商创业。

另一个就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高新区涉及征地的村有30个,具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资格的人数共计6.6万人。根据《南昌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被征地农民无论选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都将根据被征地农民的不同年龄给予60%的缴费补贴,仅此一项区财政就将补贴约18.21亿元。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需承担缴费的40%,但退休后养老金更多,而且每年会增加;如果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不需要缴费,但退休后养老金很少。为鼓励引导更多的失地农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我提议并经区工委管委会同意,在全市首创了参保惠民举措:对于选择一次性缴费的人员,高新区采取奖励缴费总额5%的办法,即个人只需缴费总额的35%,政府补贴65%。高新区为此多补贴资金1.51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全区58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共有26500多人,大约有80%的老人拿不出个人承担部分(即每人平均7万元的40%)的2.8万元。通过高新区管委会与南昌市洪都农商行合作,失地农民与农商行签订按揭贷款合同,区财政担保并承担所有按揭利息,待保险人领养到养老保险金后,每月还款500元,五年内还清,较好地解决了应保老人个人承缴部分的难题,农商行共计办按揭贷款5.86亿元。在2013年10月底,全区26500多名(58岁以上)老年参保人员全部落实到位,并在2013年11年15日,2万多参保老人(除60岁以下参保人员)养老金全部发放到位,此项工作受到了省市表扬,中国江西新闻网等新闻媒体还做了专题报道,高新区养老保险采取按揭办法解决成为全国首创。


拆迁过渡房中的群众生活也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一年三节,我们都会带上慰问品走访在彩板房过渡安置的村民。我记得2008年元月,碰上20年未遇的冰冻灾害天气,每天下冻雨,气温降至零下9摄氏度。光明村黄家自然村有220余户失地村民住在高压线下面的彩板房内。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管委会要求我牵头带领有关部门和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将村民转移至安全的地方。我和我的同事们在零下9摄氏度的环境中,昼夜奋战,用了整整22个小时才将所有村民全部转移成功,无一人伤亡。


这十年,我们荣誉满满,砥砺前行创辉煌

这十年,我们荣誉满满。先后荣获“江西省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称号、“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称号、全市“和谐文明拆迁”第一名,连续十年我区拆迁总量位于全市第一。不仅如此,被国家评为维稳战线涉及安全生产的“全国先进单位”,连续十年都被省综治办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图片


看到高新区往日拆迁地日渐高耸的大楼,看到施工现场机器一片繁忙的景象,看到紫阳大道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流,看到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常运营......这些变化背后,都离不开拆迁和维稳工作一线干部的泪水与汗水。我也为高新区今天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图片
— END —


责任编辑:孔智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