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秒变”口罩专家
人生会有很多变化,有些变化会带来机遇,有些变化则意味着责任。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民营企业纳通医疗集团小骨科事业群总经理李仁耀迎来了人生新变化——原本以骨科植入物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临时引进了多条口罩生产线助力抗疫,也让曾经的骨科医生,后来的骨科器械专家,戏剧性地“转行”为口罩生产线负责人。
“真没想到刚参加工作时需要佩戴的口罩,有一天居然成了研究的主要课题。”从骨科专家到口罩专家,李仁耀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更要钻一行。”
临危受命,从零开始
2月初,为解决抗疫物资短缺难题,企业接到北京市下达的任务,为此次疫情生产口罩。“我们新落成的总部拥有1792平方米的洁净车间,这里原本打算用来生产人工关节之类的骨科植入物。按照骨科植入物的生产标准建造的洁净车间,已达到一般层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标准。”李仁耀介绍,在这里生产口罩,条件得天独厚。
2月2日,纳通医疗集团正式决定建设口罩生产线。购置二手口罩机、“修修补补”组装临时生产线、想方设法购置熔喷布……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
“‘一罩难求’,口罩机更加紧俏。在政府的协调下,经多方筹措,设法从河北农村买来7台已经停用的二手口罩机。”李仁耀说,“我们把其中2台拆散做零件,加上用我们自己的车床加工的配件,最终配齐了5台可以用于生产的口罩机。”2月6日晚,所有参与工作的口罩项目组成员守在生产线旁一夜未眠,终于在次日凌晨生产出第一只口罩。
生产口罩最大的难题是核心原材料熔喷布紧张。海淀区政府联合中石化帮助企业协调熔喷布、无纺布等原材料,口罩生产线也从最初的5条增长到13条,日产达到50万只,产品开始在京上市。担任纳通集团口罩项目组总协调的王文义介绍说,为了能让更多北京市民买到口罩,企业搭建了延庆口罩厂,口罩产量显著提升,“我们的努力为抵抗疫情增加了一份保障”。
从小口罩看到大学问
“小口罩里也有大学问”。如今,这句话成了李仁耀的口头禅。“生产工艺最复杂的就是调松紧、调折叠褶皱和调熔焊能量等。除熔喷布质量优劣差异外,看似无关紧要的耳带松紧、口罩折叠层次都会影响实际过滤效果。即便是同样的原材料,如果折叠过压可能会使呼吸气阻力升高,不仅影响佩戴舒适性,还可能导致空气从口罩侧面进出,也会让过滤效果大打折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平衡。”提起口罩生产,他头头是道。
但这“头头是道”绝非一日之功。“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一窍不通,我们从买二手口罩机的地方向工人们求教,回来后与同样从生产骨科植入物‘转行’的同事们一起慢慢摸索。”
问起李仁耀“转行”成功的秘诀,他身边的同事给出了答案:“李仁耀是一名出色的技术专家,他的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积极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1981年出生的李仁耀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新疆哈密做骨科医生。2007年,他来到这家民营企业,开始从事骨科植入物的研发、生产工作。
13年间,李仁耀参与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课题,也作为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参与过10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李仁耀最在行的是“可吸收材料”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以前手术后,身体里的‘几颗钢钉’都是用不可吸收材料制成的。”而经过研究,现在,运动医学手术多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的钉、棒、板等固定材料,“术后一段时间,这些固定物能够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被人体吸收。”
以前作为医生出入手术室,李仁耀只把戴口罩视为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如今,自己做口罩,使他产生了很深的“口罩情怀”,他总想把口罩的科技含量也提高些,更好地服务公众。
瞄准“下一代口罩”
“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口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生产口罩具有战略意义。”李仁耀说。
“这次疫情将会给老百姓的卫生防疫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也许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将成为一种习惯。未来的口罩生产一定会大有可为。”李仁耀说,当疫情结束后,纳通集团将保留口罩生产线,未来要研发货架寿命达到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口罩,可以用来作为战略储备。
谈到这次临危受命,李仁耀说,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应尽的义务。
目前,企业成立了“下一代新型口罩”技术研发专项组,李仁耀也是成员之一。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他的工作劲头更足了,决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技术攻关。“这也不枉费大家送我‘口罩专家’的称号。”李仁耀笑着说。
最近几天,李仁耀和同事们最关心的是“耳带的焊接”。“按照口罩生产标准要求,口罩的耳带绳要以‘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口罩面层上。”李仁耀说,所谓“超声波焊接”的原理,就是通过高频振动,把能量传送到焊接处,产生局部高温。接触面迅速熔化,加上一定压力后,使其融合成一体。
李仁耀介绍,由于现阶段口罩产量大,超声波焊接机非常紧俏,坏了也难以修理。更主要的是,这种设备的焊接效率较低、不良率也比较高,已经成为制约口罩产能的“短板”。
为此,企业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材料,建议在疫情期间,临时使用“穿孔”的方式来固定口罩绑带,使用者自助穿绑带,绑带长短松紧可调,挂耳或套头可选,佩戴更加舒适。
“如果把耳带和罩体连接的工艺从‘焊接’改为‘穿孔’,可以进一步释放产能,大幅提高产量,满足更多民众当下的现实需求。”李仁耀说,这份建议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果可行,特殊时期可能会在口罩生产企业间推广。
短短的一个多月,李仁耀完成了从“骨科器械专家”到“口罩专家”的转身。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李仁耀说,个人的选择,一定会与国家命运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