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创新培育模式 打造“双高”农民

Image 2020-12-0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高素质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秉承“爱农精农、德技并重”的培育理念,围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加强校地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贯通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新实践,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协同培育的模式,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生产经营能力优、科学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在洛阳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该校《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农民》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校党委书记何正东作为全国唯一的高校代表,作了题为“加强校地融合 培育‘双高’农民”的主题发言,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示范作用。

多形式培训 助推职业技能提高

根据农民的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产实践、跟踪指导等方式,开展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懂两爱”的高素质农民。

课堂教学。依托校内一流的培训基地建设开设“固定课堂”,通过专家讲授、典型介绍、案例分析、项目路演、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教学。同时,根据农时季节利用“科技直通车”“科技大篷车”等“流动课堂”在乡村教学点巡回授课,及时将农民急需的专业知识、关键技术等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手中。

生产实践。依托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打造“田间课堂”,进行现场示范、观摩考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提高学员的生产技能水平。组织对学员进行不同等级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以鉴定和竞赛促进技能提升。2019年,该校举办全省家畜繁殖员技能培训,遴选蒋小波等3名学员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家畜繁殖员职业技能总决赛,荣获全国第六名、农区省份第一名的佳绩。

跟踪指导。联合院校专家和“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组建跟踪服务团队,就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及经营管理等难题进行“技术巡诊”和“现场指导”。依托远程教学平台及农技耘APP、农牧旺APP、微信公众号、QQ群等现代信息手段架设“空中课堂”,全时域、远距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传送各类致富信息,开展远程技术指导。

多方位衔接 促进农民学历提升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农广校合作,将专业、学制、课程等有机衔接,以自愿为原则建立遴选机制,开展农民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高学历、高能力的乡村振兴“双高”带头人。

中职专业与高职专业相衔接。结合优势专业和地方产业需求,与地方共同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如该校与东台农广校围绕园艺果蔬等特色产业,将农广校现有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园林绿化、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中职专业,与该校的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农村经营管理等高职专业进行有机衔接,打造适应农民培育需求的中高职衔接专业。相关专业从2018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累计录取300余人。

中职毕业与高职入学相衔接。农广校中职专业学制3年,学员中职毕业后只要通过该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即可成为高职学员,学员高职阶段通过2.5-6年的学习,完成规定学分,即可高职毕业,打通了农民上大学之路。为满足农民上大学的高涨热情和强烈意愿,该校每年都积极向省教育主管部门争取自主招生计划,将有限的计划资源优先保障农民需求。2020年学校在仅有960名自主招生计划,2200多人报名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录取了500余名优秀的农民学员。

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相衔接。以东台园艺班为例,中职课程17门,高职专科课程24门,除《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课外,中职16门课程与高职15门课程进行对接,做到学时、学分、考核“三明确”。在此基础上实行教学内容衔接。分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按照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层次递进,融合中高职课程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模板,实现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

多机制运行 保障农民培育质量

为确保教学质量,解决农学矛盾,让农民学员既能安心种好地,又能专心上好学,该校建立了“校地合作,学分互认,农学互融”机制,保障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

校地合作机制。校地共同组建管理团队、教学团队,建立实践基地。该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各地农广校共同设立中高职教研组。双方各明确一名教师担任班级班主任,负责确定授课时间、安排授课教师、考勤统计公布、整理教学资料等班务工作;联合开展教学管理,共同做好建章立制、教学计划、学员管理、实践实习、考核评价、技能鉴定、质量督导等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农广校为辅的衔接班师资队伍,所有课程由该校和农广校教师共同承担。建立师资培养机制,地方农广校分批选派教师到该校进行为期3个月至半年的教学能力提升锻炼。2019年,该校与昆山、东台、滨海共同签订师资协议,通过三年时间,建立起一支校地联合、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队伍。2020年9月,东台第一期师资培训班50人在该院顺利完成为期5天的培训。

学分置换机制。制定“学分银行”制度,将学员获得的培训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荣誉证书及授牌、职业资格证书、专利发明、完成的农业项目、个人从业经历、农技耘APP积分等进行学分认定,存入个人“学分账户”,申请换算对应学历课程的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如参加县级以上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且经考核合格,培训一天折合0.5分,最多不超过10分;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初、中、高级证书分别可认定2、3、5分。通过学分互认,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相互认定、积累和转换,有效解决农学矛盾,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搭建了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2018级昆山班55名学员经过培训,被录取为农村经营管理中高职衔接班学员,专业参加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创办家庭农场等途径获得学分认定,共申请换算182个对应课程的学分,免修课时近2500学时。

农学互融机制。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实行“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将农业生产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就近就地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顶岗实习和创业孵化,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农场主班通过“集中实训-自主顶岗-重点孵化”的方式,组织108名青年农场主到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200学时,在指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顶岗学习220人次。

多精英带动 引领地方乡村振兴

2018年以来,该校通过校地融合模式,已培育出一大批农民精英,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统计,参训参学的农民学员中72%的学员注册了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其中多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和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等,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和乡村振兴带头人。

昆山市“农民大学生”许玉凤是一名拥有丰富大闸蟹养殖经验的高素质农民。2018年,她和丈夫一起报名参加江苏农牧职业科技学院和昆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通过两年多的培训和学习,个人的发展理念、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养殖大户,变成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着周边30多户农户一起创业、一起成长。今年她成功当选“昆山市新联会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委员会”会长,入选“昆山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并作为全省高素质农民代表参加全国第三届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活跃在了更宽广的人生舞台上。用她自己的话说:“学校不仅提高了个人文化素养,我还意外学到法律、财务、电商等实用知识,对我的创业帮助很大,学成后我将以更专业的方式为养殖户服务,也为乡村振兴献上一份力量。”

东台园艺班学员万曰芳是东台市绿丰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已经取得较大成功的基础上,仍报名参加中高职衔接班学习。在她看来,学无止境,要想将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企业的发展理念、科技水平和个人的管理能力。入学以来,她果断投资1500万元,成功创办“红芳花卉”家庭农场,建成一期工程82亩的13栋高档花卉连栋温室,配套8000吨雨水收集池的现代化花卉种植基地,目前,已生产仙客来20余万盆、丽格海棠15万盆,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吃水不忘挖井人”,她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形式,与周边20多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花卉事业,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投资1000万元、年产300万盆花卉、销售额4500万元的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将会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袁华根 刘 争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