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黄金地段,留给“不赚钱”的项目

2020-12-21

守着最金贵的门面房“不赚钱”,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干了件“赔本赚吆喝”的事。

12月19日下午,箍桶巷29号临街的玻璃房里洒满午后阳光,骨科医生王经在这里义诊,门口挤满了前来“寻医问药”的居民,比周边商铺的人气还要旺。

这里是连接夫子庙和老门东景区的必经之路,最好的市口。“这个地方,就是卖矿泉水,一年二十万也靠得住。”秦淮区民政局副局长杨颉说,夫子庙街道拿出最值钱的门面房和办公楼,让给了“不赚钱”的公益项目。

小小驿站,成景区“最美风景线”

“我们这个‘小驿站’里,来的多是‘大专家’。”秦淮区医人益家工作室负责人张文强说,“医人益家”是一个农工党秦淮区基层委员会指导建立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19年3月,服务宗旨就是提升居民群众健康素养。小西湖片区改造,夫子庙街道将这处精心设计的临街门面让了出来。这里被命名为“秦淮农工之家·健康驿站”,成为了“医人益家”提供服务的公益阵地。

“每周二到周六,下午3:00到5:15,这里都有专家坐诊。”他介绍,农工党秦淮基层委员会党员中医务人员270余名,拥有中高级医疗卫职称的占了80%。省中医、市妇幼、第一医院等平时百姓“一号难求”的大专家,都会轮班来这里为百姓提供健康咨询。

小小“驿站”,已成了景区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农工党中央调研组来到这里,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

“不仅提供简单的检查和问诊咨询,我们还打造了每月一次的健康讲座,邀请名医专家,来给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张文强说,下周六,他们邀请了红花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萍来给居民讲糖尿病防治。考虑到线下吸引的多是中老年居民,他们还正在开发抖音课程。

筑巢引凤,社区善治涌动公益力量

“健康驿站”背靠着小西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幢修缮一新的三层小楼。“其实,这里就一楼是我们社区的办事空间,二楼三楼入驻了5家社会组织。”小西湖社区书记马丽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用房。随着小西湖片区改造,这幢小楼里外都进行了提档升级。街道主动将6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腾出来,免费用作社会组织入驻和开展活动。目前,这里既是秦淮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也是夫子庙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所在地。

南京市和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史红琳说,他们负责运维的夫子庙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已经吸纳了20多家“会员”,“除了本土的聚焦养老、助残的社会组织之外,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科教、助医等方面的社会项目也在这里落地生根。”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街道里的“社联会”合力操办了一场盛大夫子庙街道“邻里节”。10月25日,社区一楼的院子里人头攒动,现场既有理发、义诊等贴心的为民服务,还推出了闲物置换的邻里互动集市、吸引年轻人的“趣味艺术趴”……

“腾笼换鸟”,请来一批公益组织“筑巢”。夫子庙街道主要负责人介绍,邀请这些专业性社会组织入驻,不仅为社区治理链接了社会资源,还能有效提升社工技能,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新能量。

共享空间,居民议事解小区“心结”

“这里是我们社会组织的共享空间。二楼的大会议室可以做培训室,三楼的会议室被命名为民主议事厅,大家都可以申请免费使用。”南京市金苹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韩新介绍,今年6月底,他们入驻了夫子庙街道从事社会组织的培育、辅导工作。在她看来,以入驻社会组织为枢纽,将有越来越多的社区组织项目会“花落”夫子庙,带来更多的资源。

“我们现在在琵琶小区做飞线整治,切入点就是民主协商,让居民一起来议事解难题。”建邺区现代社区研究院米勒告诉记者,他们的切入点和社区不太一样。“7月份,我们协助社区,一共进行三轮清理,剪掉了130多根飞线。”光靠剪还是治标不治本, 小区居民刘先生家被剪了两次,索性冲到社区“拍桌子”。

“一开始居民很抵触,我们就和社工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听意见、做引导。” 米勒说,8月27日,一场“飞线充电惹争议 六方座谈寻方案”的民主议事会,解开了这一“心结”。街道、社区、辖区民警、居民代表、充电桩建设方、社会组织一起来到“民主议事厅”商量,最终方案出炉,17位居民代表全票通过。把这一议事成果“导流”到小区日常治理,一个“琵琶小区互助群”应运而生,大家热乎地在线上讨论如何开展文体活动,带动更多邻居一起来为小区出力,“拍桌子”的刘先生成了活跃分子。

“我们在这里做本土社会组织的发掘和孵化,同时为社区招募一些急需的社会服务力量。”南京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韩丽萍告诉记者,老城区基层治理事多人少,需要更多社会组织助力。

更快更好地发动居民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小西湖社区希望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恩派公益”为社区引进了一家名为“百蝶缘”的社会组织。发动居民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这一社会组织精心设计了一个“社区花园”项目。从用创意点缀自家阳台开始,到一起扎篱笆扮靓社区花坛,先把一批爱伺弄花花草草的居民发动起来,继而带动更多关注小区环境的居民走出家门。最终,一场社区环境改善的主题活动“水到渠成”。

记者了解到,依托这五家社会组织入驻,这幢小楼已成众多公益组织口耳相传的“地标建筑”。这里已落地市级公益项目五项、区级公益项目三项、街道社区级公益项目两项,提供为老、为小、助残、社会治理、环保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目前,还有12个区级公益项目正在孵化中。

本报记者 仇惠栋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