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新基建筑牢美丽江苏新基底
生态新基建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但不等于“生态+新基建”的简单加权,而是基于两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而催化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兴技术体系,是一种瞄准更加绿色、更加生态、更加现代并代表未来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新型基础设施。新一代技术赋能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新基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传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可以提升对工业生产等污染源头的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及网格化管理平台等数字化生态环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前移到过程排查和源头防控。
生态新基建是增强生态环境韧性的关键路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创新技术与学科手段深度融合,有助于丰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模式,有效提升应对各类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防御能力、恢复能力、监管能力和适应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环境的韧性水平。
生态新基建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有效保障。建立和完善以生态新基建为抓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以控制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为目的的应急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当务之急。通过生态与新基建的深度融合、催化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兴技术体系,有助于形成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把新基建优势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与新基建深度融合,要着力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筑牢生态新基底。
完善生态新基建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境自动监测模拟与预警、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生态新基建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通过奖励、补助和政策扶持,引导有研发优势的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一批生态新基建技术创新企业。完善核心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新基建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的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从交流合作、研发设计到成果市场转化的全链条服务,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加强生态新基建规划引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谋划储备生态新基建项目,在生态监测、治理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做好生态新基建与国土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规划的衔接,并制定专项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久久为功。统筹推进生态“新基建”与“老基建”,“老基建”要抢抓数字化的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交叉融合,加快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明确标准和规范,生态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承载着海量数据,呈现类型多样化、来源多元化的特点,急需在数据交换、数据接口、开放模式、数据安全等不同环节明确规范和统一标准,引导生态新基建高质量发展。
强化生态新基建制度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完善管护机制,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针对生态新基建细分领域,做到精准施策,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动态调整;出台财税政策,对生态新基建产业给予税收减免支持,提供低息贷款、专项贷款、专项债,在上市、发债等资本市场行为上予以大力扶持。设立生态新基建项目库和监管平台,设定门槛,优质项目入库;建立全生命周期新基建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生态新基建项目中的风险识别、分析和管控。
(作者单位: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