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保障网” 做好“守护人” ——市民政局创新作为确保防疫情、保民生两不误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立足于保卫全市人民特别是“一老一小”等困难群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首要任务,牵头担当社区(村)工作组职责任务,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创新作为,有力构建联防联控保障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做好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
为进一步强化全市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市民政局采取“1357工作法”,对全市124家正在运行的养老机构实行封闭管理的同时,落实各项防控举措。截至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平安运行,在院服务对象4543人、工作人员1429实现零感染。
“1357工作法”即:“一确保”:确保防止机构内群体性感染事件发生。“三做好”:做好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处置相关应急事件;做好和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缓解家属紧张情绪;做好老年人亲情慰藉和人文关怀,开展正面宣传教育。“五暂停”:全面暂停不必要的来访探视、暂停咨询接待业务、暂停接收新的入住老年人、暂停不必要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暂停家属为老年人送餐。“七严格”:严格执行防控机制,严格巡查督导,严格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严格特殊情形下的到访探视,严格返院老人管理,严格工作人员管理,严格门卫值班和外来物品管理。
同时,要求封闭管理前临时离院老人自行在家隔离,并每日向所在养老机构报告体温,由养老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告知返院程序,随时确认离院老人状态;老人回院必须完成统计隔离状态日起的14日隔离后,经院内医生或辖区卫生机构确认身体无异常,再由所在养老机构安排车辆接回。
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市民政局坚决筑牢基本生活网,做到“五及时五到位”,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时期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及时拉网全面排查,联防联控到位。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及时布置全市12个县区对低保、特困人员生活情况进行拉网式摸排。目前,累计多轮次排查低保人员29.9万户次51.5万人次、分散供养人员16654人次,共排查发现武汉返乡低保特困人员105人。
及时发放救助资金,基本生活保障到位。1月至今,全市共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8亿元,其中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12.38万人次9551万元、临时救助1471人次296万元、物价补贴23.5万人次918万元。
及时开展临时救助,突发困难救助到位。对已纳入民政救助范围的确诊患者,立即启动临时救助机制;对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先行救助、后补齐手续”方式,加大救助力度;对非本地户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由居住地所在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予以临时救助。目前,全市已临时救助1471人次296万元。
及时优化救助程序,纳入保障范围到位。对疫情期间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人员,不组织民主评议,由乡镇(街道)进行审批,并做到及时按月审批发放,待疫情结束补齐经办手续。
及时建立探访制度,供养服务照料到位。先后发布《关于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督促各县区按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建立探访服务制度,落实照料服务,确保全市50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抗疫一线的线上后援团
1月27日起,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党支部开通“排除疫心”洪宇党员志愿服务线上咨询专栏,由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政法学院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及持有心理咨询资格证和社工证的高校学生组成的一支15人的志愿服务团队,为留观或居家隔离群体、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提供专业危机介入、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服务。
为了保障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市民政局通过微课堂平台,开展直播培训,详细为志愿者、社工、心理咨询师、社区居民、疑似患者讲述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和开展社工志愿服务的步骤和方法。截至2月底,社工服务队先后为240余名居民提供服务4000余人次;开展1对1社工个案服务30余次;开展群体心理辅导6次,累计受益1400余人次;开展医务咨询20余次,医务知识宣传10余次,累计受益2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