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逢盛日 稻花香里说丰年
编者按
九月赣鄱,色彩斑斓,稻香果硕,一派丰收景象。
庆丰收,展笑颜,感党恩。本报记者深入全省各地,记录红土地上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建设新面貌、农民幸福新生活,展现我省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共享丰收喜悦 共庆丰收佳节
——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见闻
本报记者 游 静
太泊湖畔,田园丰腴,稻花飘香。
9月25日上午,农民的欢乐节、农业的嘉年华、丰收的成果展、乡村文化的大舞台,由省农业农村厅、九江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彭泽县热闹开幕。
赣鄱大地,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喜悦氛围愈发浓厚,农民群众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攀升。今年以来,我省农业保供给、调结构、强产业、促增收成效亮眼——早稻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生猪产能全面恢复,牛羊产业发展势头总体向好,渔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嘹亮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夺取农业丰收意义不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享丰收喜悦、共庆丰收佳节。赣鄱儿女正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建设农业强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凝聚起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前列的强大合力!
沃野芬芳展新貌
集吃、游、购、赏、玩、赛等功能于一体的丰收大集,农民丰收电商节,农民趣味运动会,欢庆晚会……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现场,好不热闹!
抢收稻谷、挑担接力、捆扎螃蟹,农民趣味运动会上喝彩声和笑声交织。萍乡农民代表队陈臣说:“今年家里粮食大丰收,人更精神了,比赛也有劲!”
美食节、非遗文化展演、“三农”文创商品展销,游客络绎不绝,“吃货”们大呼过瘾。江西赣鄱正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刚介绍:“今年带领全省50家‘赣鄱正品’认定企业前来,集中展示江西优质农产品这张闪亮的‘名片’。”
蓝天如幕,绿草为席。活动现场所在的蔓谷田园综合体位于彭泽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东南区域,总用地7900亩、总投资20亿元。放眼整个彭泽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山水相融,美丽乡村竞相争艳。
处处文明乡风拂面,村村美丽风景如画。彭泽县只是一个精彩的缩影。我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省82个县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09%,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5000余座,75%的村组完成“七改三网”整治建设。
产业兴旺聚新能
这是一场农民参与的盛会,也是一次“三农”转型发展的集中展示。
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媒体记者,走进彭泽县凯瑞虾蟹精深加工区,看到小龙虾精深加工生产线快速运转。“我们采取的液氮速冻技术,可以在5分钟内把产品温度从零上30度降至零下196度,最大限度保证龙虾口感。”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平介绍,公司每天可以加工小龙虾400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
春种秋收,稻穗弯弯。在活动不远处,记者看到机械化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10分钟左右,一亩稻田就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08.5万亩。如今,江西大力创建小龙虾、富硒蔬菜、鄱阳湖稻米三大国家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63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307亿元;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2个。
接续奋斗启新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江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彭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智慧数字农业项目,智创中心打造的育、产、加、供、销全产业链的数据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数智支撑。“智创中心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远程监管,并通过气象、土壤等数据分析,对基地气象灾害、虫情灾害、旱涝灾害等及时进行预警。”该县副县长候选人杨喻量介绍,智创中心有效整合全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的涉农资源,形成了上下联动、业务协调、信息共享、决策智能的农业农村大数据支撑体系。“有了专家团队的支持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我们养蟹的底气更足!今年承包的250亩水田养殖螃蟹,预计每亩产值可达9000元,明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彭泽县螃蟹养殖大户毛爱霞难掩喜悦之情。
我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开展“财政惠农信贷通”,截至8月底,全省累计贷款772.16亿元,累计受益户数15.43万余户,贷款余额96.3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64.6亿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农民18.6万人、招收和培养大学生学员6.3万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2600余名。
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我省开发“江西省防返贫监测平台”,采取“困难农户扫码自主申报”“基层干部入户走访排查”“行业部门数据比对筛查”三线并行模式,对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及时预警。目前,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7万户9.2万人,其中2.22万户7.6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菜园绿绿的 腰包鼓鼓的
赖小荣 雷旭华 本报记者 唐 燕
仲秋时节,走进宁都县青塘镇富硒蔬菜基地,只见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棚内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菜农来回穿梭,手脚麻利地采摘辣椒。“现在辣椒2.5元/斤,我家两个大棚,一天能卖几千元,一年能挣十几万元。”青塘镇西迳村菜农何章伟说。
“赚钱的可不止何章伟。这个基地,有30余户菜农靠种菜脱了贫,致了富。”青塘镇主任科员曾罗平一脸自豪地说,“我们种的‘宁都辣椒’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宁都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山好水好土壤好。近年来,宁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全力推进蔬菜产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品牌化转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引进山东寿光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走进棚内,黄色的粘虫板、智能温湿度控制器颇为醒目。再仔细看,地里还有新安装的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从种子、肥料,到用水,都有讲究、有标准,这样种出的蔬菜品质好,客商抢着要。”青塘镇河背村蔬菜种植户何朝阳告诉记者,一亩菜园收入超3万元。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宁都积极筹资为全县蔬菜基地配套建设小型冷库,持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同时,还专门组建6支专业销售队伍,常年在上海、广州、长沙等城市,分片开展“宁都富硒蔬菜”品牌宣传推介。此外,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合作经销商信息库,全面拓展销售渠道。据该县蔬菜办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现在宁都已有两个蔬菜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销往香港、澳门等地。目前,宁都已发展设施蔬菜4.8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吸纳4000余户菜农参与种植,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
“冬眠”小龙虾错峰上市生意火
本报记者 游 静
9月24日,记者在彭泽的凯琛特色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听到一个新鲜的名词——小龙虾“冬眠”。小龙虾也会“冬眠”吗?记者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走进产业园的小龙虾活储车间,两排小龙虾低温循环水暂养平台依次摆开,五六层的平台摞起来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这里面就是我们暂养活储的小龙虾,它们已经进入‘冬眠’状态。”
看到记者的不解,北京凯琛公司彭泽项目的负责人李云峰娓娓道来。我国小龙虾消费市场持续火爆,但是存在夏秋季集中上市、冬春季无鲜活虾的现实情况。这是因为受小龙虾的生长周期和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制约,各养殖地在每年4月至9月基本完成了出虾和收虾环节,所以在春季和冬季,市场上很难看到鲜活的小龙虾。
“为了破解四季活虾供应这个难题,我们根据小龙虾生存特性,应用系统集成物理技术,通过调控水温、溶氧、流速等水质参数为小龙虾提供人工‘冬眠’环境,实现了存储式暂养和反季节销售,存储周期可以长达6个月。”李云峰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小龙虾低温循环水仓储暂养系统填补了产业空白,可有效缓解小龙虾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大大提高养殖效益。
在一旁用来展示的暂养箱里,记者蹲下身来观察发现,经过暂养的小龙虾,体表变得干净,鳃丝和虾线都变成了白色。“‘冬眠’小龙虾体内的污物都代谢掉了,不仅更加卫生,而且肉质也变得更加Q弹。”李云峰介绍道,产业园的小龙虾主要供应餐饮、批发市场、电商,其中餐饮市场占比达50%。
错峰上市让产业园的小龙虾生意红火,这也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据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产业园从苗种、饲料到养殖技术全方位为养殖户服务,共带动2400余名农户增收。同时,通过核算全年小龙虾整体经营效益,对合作社成员实施二次分红。据统计,2019年共为养殖户分红30余万元,2020年分红超过50万元。
土特产走出品牌范
本报记者 钟珊珊
中秋节前夕,一款乡味浓郁的荷叶蒂饼在南昌县三江镇销售火爆。荷叶蒂饼不仅味道清香,包装精美,还有专属品牌。在当地,像这样的土特产还有不少,比如用萝卜腌菜、豆角、马蹄等为原料做成的罐头食品。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走品牌化路线,附加值大幅提升。三江镇是南昌县蔬菜种植大镇,种植面积1.1万余亩,品种50余个。不过,在几年前这里蔬菜种植规模小而散,虽然也有人进行蔬菜加工,但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品牌,附加值较低。
如何让农民更有赚头、农业更有奔头?
作为农业大县,南昌县立足粮食、生猪、蔬菜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农业品牌化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2016年,回乡创业的三江小伙袁祥云,利用当地蔬菜种植与集散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与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发了十几个酱菜品种,并创办了“秀挹三江”品牌。去年,“秀挹三江萝卜腌菜”成功获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南昌县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唱响了,产品更畅销。2020年,“秀挹三江”酱菜产品销量突破100万罐,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
农产品品牌化,为南昌县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过去,南昌县依托产粮大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白酒产业,推出了大众化的莲塘高粱酒;如今,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更加注重延伸白酒酿造、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产业链,着力唱响“莲塘高粱酒,南昌老味道”品牌。目前,南昌莲塘高粱酒业有限公司每年基础产能突破1500吨,今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
通过农产品延链条、创品牌、线上卖,南昌县正逐渐告别传统农业模式,加速构建“接二连三”产业链,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渐成燎原之势。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煌上煌酱鸭、莲塘高粱酒、稻香园豆豉、神珠田园皮蛋、人之初米粉等一批品牌土特产已走进千家万户。
火红的日子“牛”起来
本报记者 刘启红
对于莲花县良坊镇高坵村养殖户贺金华来说,去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他饲养的28头肉牛全部出栏,赚了一笔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要追加投资扩建栏舍,达到养殖200头肉牛的规模。”谈起将来的计划,贺金华踌躇满志。
在良坊镇,依托引进的胜龙牛业公司,“牛”产业正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源头活水。该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肉牛养殖场(户)结成养牛同盟,实行“统一采购牛犊、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饲喂方法、统一防疫监管、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价收购”,解决了农户“不会养、不敢养、不好卖”的后顾之忧。贺金华的底气就来源于此。“这样干下去,日子越来越好!”他兴奋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良坊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思路,围绕肉牛产业谋篇布局,实行党委推动养、支部带领养、村级合作社示范养、党员带头养、群众参与养“五项联动”,构建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四梁八柱”。该镇先后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26个,兴建肉牛养殖基地5个,建成肉牛栏舍约5.5万平方米,肉牛养殖规模达6000头,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
“我们将牢牢抓住产业的‘牛鼻子’,做活‘牛’文章、壮大‘牛’经济、培育‘牛’市场,把肉牛养殖产业打造成江南乃至全国的行业领头羊。”良坊镇党委书记周晓鸥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据了解,以良坊镇为基础,莲花县今年正实施整县推进战略,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致力将该县建成赣西片区重要的肉牛养殖、加工、供应基地。预计到今年底,全县实现肉牛存栏超5万头,出栏肉牛1.8万头,带动农户增收5400余万元,年内肉牛产值可达6亿元。
农旅一体“绿生金”
本报记者 李耀文
“之前靠干体力活挣钱,现在村里发展旅游,游客多了,我和老伴卖菜一年有3万余元的收入。”谈起村里的变化,71岁的资溪县鹤城镇大觉山村南源组村民季光平喜笑颜开 。
走进大觉山脚下的南源村小组,一幢幢新颖别致的精品民宿或沿溪而建,或背山而立,与秀美乡村风景相映成趣,一幅如诗如画、恬静淡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之前,南源村小组有很多闲置房,当地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政府租赁村民闲置房屋再转租给投资商,打造南源民俗村,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
目前,南源民俗村已建成星空、花园、国风、乡愁等各类主题民宿20栋,客房100余间。待民宿全部建成正式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经济收益300余万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 。
近年来,资溪县按照“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以“两特一游”为抓手,通过在有机农业项目中融入休闲、娱乐、度假等元素,探索“农户+基地+旅游”的形式,分步建设集特色种养、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并充分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打造嵩市、马头山镇万亩现代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26个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园11个。
农旅一体化,让该县的绿色农业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全县有机农业和特色种养基地总面积达13.6万亩,年产值超过12.5亿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西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等。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该县白茶产量达25万公斤,实现总产值2亿余元,“资溪白茶”在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为4.1亿元,带动数万茶农增收致富,白茶产业已成为资溪“富民富商、强企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地里盛产“长寿果”
本报记者 邹海斌
“送完这最后一车,今年种的花生就差不多收完了。”9月10日,高安市祥符镇赤岗村村民胡春生驾驶三轮车,满载着80余捆花生藤,运往东港脱粒厂进行脱粒。他告诉记者,有了优质种子和机械化助力,今年的花生种植高质又高效。
花生又称“长寿果”,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高安市雨水充足,土质优良,今年花生播种面积约18万亩,预计总产量4万吨。为了提高花生种植的产量和效益,该市大力推广花生良种,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远程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将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推动花生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祥符镇赤岗村种植花生近千亩,今年丰产又丰收。记者走进赤岗村,但见家家户户正忙着装运花生、晒花生,给花生脱粒,热火朝天。“今年的花生长势不错,颗粒饱满,预计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胡春生开心地说。
胡春生家的一楼大厅,堆满了一包包花生,足足有150余包。他告诉记者,准备留点优质种子,榨200来斤花生油,多出的花生全部卖掉,收入应该不错。他还种了13亩芝麻、40余亩水稻,田里地里都是丰收景象。
“以前种植花生只追求数量不看质量,现在通过引进优质种子和技术培训,花生的产量、质量都有大幅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漆文龙说。
为降低花生种植劳动强度,高安市大力推广花生播种机、收获机,办起了花生脱粒厂,不少种植户还添置了小型花生脱粒机,极大提高了花生收获效率。祥符镇花生种植户告诉记者,花生脱粒厂免费给农户脱粒,留下花生藤用来养牛、养羊,还可用来种蘑菇,变废为宝。
产业兴,乡村兴。据漆文龙介绍,高安市将进一步推广良种良法、机械化生产,提升花生品质,发展花生精深加工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户销售渠道,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