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学书法,真要笔笔中锋吗?不好意思,王羲之不同意 (腾讯新闻)

2020-02-26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提起书法,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过一句经典名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前半句还好理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到书法审美,结字风格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后半句这个"用笔千古不易"应该怎么理解呢?很多喜欢书法的朋友,简单地将其理解成"中锋行笔",并将视为书法用笔的根本。

学习书法,真要"笔笔中锋"吗?不好意思,王羲之不同意。

熟悉"二王"体系的朋友都知道,王羲之的书法灵动飘逸,笔法变幻莫测,很少有直来直去的简单线条。特别是在王羲之的传世手札当中,笔法之复杂,线条之灵动,看着确实是好,但很多人根本摸不着其中的门道。

王羲之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也是"笔笔中锋"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其点画形态的话,你会发现,王羲之在行笔的过程中,笔锋是摇摆不定的,时而在中间,时而又游离到线条边缘甚至以外。简单地说,王羲之的行笔,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前行,而更类似于蛇形前进。

王羲之的没有真迹传世,留下来的临摹作品也大多是碑刻版,如果想近一步地了解王羲之的用笔,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徒弟们是怎么做的。

唐代孙过庭,他的草书经典《书谱》,学的就是王羲之,用笔凌厉干脆,节奏感极强,复杂程度能让初学者崩溃。孙过庭是怎么做到的呢?是"笔笔中锋"吗?当然也不是。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一直坚持"中锋"的话,你很难写出原帖的那种味道。

还有智永,他的《真草千字文》同样也是出自王羲之一路。和孙过庭的《书谱》比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明显安静了一些,可是呢,同样不是"笔笔中锋"。至于哪些是中锋,哪些是侧锋,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就不具体举例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下帖。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魏晋笔法,是中锋和侧缝并用的。在一些作品里,侧缝的使用比例甚至超过了中锋。这些,也是魏晋风采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会那么信奉"中锋行笔"呢?这还要从唐代的法度观念说起。

唐代书法,注重的是法度,特别在意起笔的发力。比如欧阳询,他的楷「书虽然也不离"二王"体系,但是用中锋的"提按转折"代替了王羲之的凌空取势,显得更为理性,当然了,也更合乎规矩。自那以后,大家不再讨论什么是"高峰坠石",更在意的是理性的法则。

书法发展到明清,字越写越大,侧锋的娇媚已经不能支撑大幅作品的气势。这个时候,中锋行笔成了书法创作的主力技法,侧锋则成了灵光一闪的点缀。从这一点上来说,中锋和侧锋的使用,和字体的大小密切相关。

最后强调一点,中锋是理性的,可控的,侧锋呢,是意外的,是即兴的,难度自然也是非常大的。侧锋虽好,但是大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使用。

(插图: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高清拓本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