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写了首“讥讽”杜甫的搞笑诗,初读令人捧腹,再读让人落泪!

2020-03-18

李白写了首“讥讽”杜甫的搞笑诗,初读令人捧腹,再读让人落泪!

在唐代诗坛上,有两座矗立的高峰,那就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与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李白是浪漫派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两人的创作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成就,是可比肩的。李白年长杜甫11岁,成名比杜甫早,但是,在两有仅有的3次相聚中,却结下了深厚的人生情谊。

两人的第一次会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年)的夏天。当时,43岁的李白与32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两人一见倾心,遂成莫逆。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并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位志趣相同的诗人,评文论诗,畅游甚欢,留下了一段诗坛佳话。

当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自号青莲居士,开启了访道求仙的人生模式。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正是在李杜的第三次会面时,李白下了一首名为《戏赠杜甫》的唱和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诗名“戏赠”,其内容也确实风趣、诙谐,李白笔下的杜甫形象,是清瘦而家常的,与著名诗人的身份不太相称。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这首诗解读为是李白在讥讽杜甫。《旧唐书·文苑传》杜甫本传中就说:“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其实,这是时人对李白的误读,《戏赠杜甫》一诗,并不仅仅是诙谐之语,而是别有深意。

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写得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人认为是李白讥讽杜甫写诗太慢、太辛苦,以至让身体都难承受,变得消瘦不堪。

确实,在写作风格与写作习惯上,两人是有所不同的。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说,“杜诗思苦而语奇”,而“李诗思疾而语豪”,作品的好坏,与写作速度无关,是好诗,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千锤百炼。

李白在诗中之所以有“太瘦生”与“作诗苦”之语,但并不他对杜甫写作的嘲讽与否定,相反,是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怜之思。《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

“戏赠”的本身,就是好友之间的坦诚相对。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

两人的写作风格虽然不同,但是,人生际遇却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仕途坎坷,时时要承受穷困潦倒之苦,不瘦才不正常呢。只是,李白活得比杜甫要洒脱些,“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心宽体不轻而已。

潇洒一生的李白,晚年也过得极其渗淡,因为与有谋反作乱之嫌的东王李璘的一段交际,被下狱,遭流放。遇赦后,生活也没甚起色,年已60的李白老病孤苦,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一年后就病逝(亦有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享年61岁。在李白去世8年后,杜甫也病逝于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所以,李白本人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这样的肺腑之言,既是对好友杜甫说的,也是自我解嘲的自况之语。剥去“诙谐的外衣”,我们就能读出李白诗中的辛酸。如今读来,诗中的情义表达,依旧让人落泪。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