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多半不知道“楼外楼”名从何来?匾从何来?
“楼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外省的人,很难知道,杭州西湖边,还有一家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说的就是这里了。
周总理曾经九次莅临楼外楼,早已成为楼外楼的佳话。另外,楼外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许多国外贵宾,可以说,它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早期的楼外楼。可以说是它的前身,仅仅是一家只有一楼一底的小餐馆。取名气势和意境都如此壮阔典雅的“楼外楼”好像有点“死撑排面”的感觉。
不过能取这样名的店老板,定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现在,大街小巷里都是“老宋餐馆”,“老王餐馆”,一味的接地气而流于凡品。
史料记载,最早记录这个名字的人是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在他写的《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美国留学归来,他就住在“楼外楼”西面百米左右的俞楼里。对于文人来说,这种名字印象必然深刻,他本人对“楼外楼”的变迁应该也是十分熟悉的。
他在自己写的文章中谈到楼外楼的取名时说:“其得名,固由于‘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句,但亦与俞楼有关。”这是至今流传最广的说法。"俞楼外的楼"和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一箭双雕或者说一语双关。
店主洪瑞堂推出的第一批菜肴的名单,其中有不少与南宋故都有关,因此,他用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诗作店名,是有据可考且顺理成章的。他本人应该也是个历史爱好者。
楼外楼,其实泛指西湖之畔,有人说,那为何不叫“湖外楼”呢?
民国时期担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的阮毅成,非常喜欢收集杭州的历史典故,且又是楼外楼的常客,他写的《三句不离本“杭”》中说:“西湖楼外楼之取名,当系自宋人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而来。惟宋人之所谓楼外楼,系泛指湖上的崇楼叠阁而言。一若山外青山,并未指明某一座山者然。”
所以不作“湖外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知道有一个好名,还需要一块好匾,对于餐饮行业,招牌是最重要的。对于“楼外楼”来说,这金字招牌的书写可也费了一番周折。
早年间,店主是个落第文人,注重文化之道。凡有文人墨客来店,如若肯留下诗画作品的全部当作上宾,并且免费供餐,这个旧习一直都有保留。
早年间住在俞楼的曲园公曾为他写过匾额,只可惜后来找不见了。
再之后西泠印社丁辅之,推荐杭州一名书法爱好者名叫张坚的书写“楼外楼”牌匾,张坚十分巧妙地将两个“楼”改成字同架构不同的两个字,让中间的“外”字顺势与两边的“楼”字呼应,文革以前,挂的一直就是这块匾。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偶然看到猛觉一新。他认为“楼外楼”这三个字,俊秀挺拔,章法安排也极为独到,只是店招牌上没有书写者的落款,他询问店主洪氏兄弟,才知道是杭州城青年张坚书写。
直到1966年,因为一些原因,“楼外楼”三字换成新的魏碑体书写。1980年楼外楼新楼落成,又恢复了原来的金字招牌。
现在的楼外楼,更因西湖这个举世闻名的景点,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他的地位,就像全聚德于北京,不仅在本地具有超高人气,对于外来游客,更是不可错过的。
很多人也许就知道他的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素烧鹅,小笼包,酒酿圆子羹,东坡肉,叫花鸡等美食。对于楼名的来历一无所知。
而楼外楼将烹饪与文化的结合,使得不少书籍都对此有所记载,知止轩藏版的四卷本《西湖楹联》,1921年胡祥翰编的《西湖新志》卷十四《志余》,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写的《江南游记》等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