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Image 2020-03-26

海子是一个现代诗诗人,他的短诗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然而对海子自己而言,他将自己诗歌的追求寄予长诗中,这是他最大的追求,可惜的是,在《太阳·七部书》还未完成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大诗”理想终于没有实现。在后世的批评中,无论是北大洪子诚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北师大张健编的《新中国文学史》,再包括骆一禾和西川等海子朋友的评述。都格外强调海子长诗尝试在当代文学史的意义,抒情短诗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但现实情况是,真正使海子广为流传,甚至变成了当代“文艺青年”标签的,是其杰出的抒情短诗以及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即使是购买了西川所编《海子诗全集》的读者,也少有人会看《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和《太阳·七部书》等篇章,这些长诗对读者的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诗人自身而言,短诗也是他天才而短暂一生的写照,我们由短诗的变化可以看到其如何探索自身风格,如何明确其“太阳”理想,又如何走向死亡。对短诗的研究也仍有非常有必要的。

在海子关注的泛亚细亚的文明谱系中,亚里士多德是重要的一极,亚里士多德文艺观以及他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令人忽视。如果反过来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来解读海子长诗,也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收获。参考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和诗学理论,可以对海子传播较广泛的一些作品广为传播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适当讨论海子生平对其作品传播的影响。

在《修辞术》第三卷的二、三、七、十章里,亚里士多德围绕“用语”展开的分析都可以应用于海子的短诗中。第二章中将用语的优美规定为明晰,规范的名词或动词能使用语显得清晰。第三章又补充到使用各种复合字,使用奇词异字,对附加词的使用,对隐喻字的不恰当使用是用语上的呆板的四种形式。海子的诗歌正是符合这一特征的,其短诗中,读者很少会遇到生僻的不常用的奇词异字,其句子也多半为简短有力,少有冗长或使用过多之感,结合具体作品我们来分析。

近几年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其中前三句已经成为年轻人在微博和朋友圈传播的“金句”。为什么这三句话会如此引发读者如此强烈的共鸣?我们先集中于文本分析。

就词汇来看,三句话只有七个词:“活”“珍贵”“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结构也极其简单,主谓(定中)/中补/中补,这正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讲,附加词的使用不应冗长不得宜或使用过多,阿尔喀达马斯诗中用“森林林木的树枝遮掩”代替“用树枝遮掩”破坏了行文的明晰,而海子此诗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要求。当然,影响一首诗文学成就的还有时代、创作者、语言等很多因素,考虑到二十世纪文学质的发展,诗人本身的天赋以及汉语本身含蓄蕴藉的特性来论证,可以找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诗人的作品来对比。

冯至《十四行集》的第二十七首同样是经典之作,开头写道:“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这首诗的开头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关于附加词使用过多的形容,“深深地”一词出现与否不影响原意,“奇迹”本来就有“意想不到”之意,“岁月”一词本就意味着“漫长”。可这些用法都看似累赘,却实际上勾勒了准备的“虔诚”,塑造了在漫长黑夜里等待的肃穆氛围,当“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读者的心灵为之一震,诗歌的美感随之涌现。由此观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好像并不适合二十世纪的诗歌。

但事实并非如此,翻看《修辞术》第三卷第一章亚里士多德对于用语问题的概括,他明确提出:“既然整个修辞艺术都意在影响听众的意见,我们就不得不对此予以注意。”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也明确提出了文学的规模问题,应当基于读者或观众阅读时的生理性特征。由于文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当代读者的整体素质较古希腊时期有大幅提升,这也使得人们能接受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作品并获得审美体验,附加词的过多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修辞被理解和接受,但人类的记忆的本能还是会引导人们更偏爱简短有力的句子。海子的三句诗非常简短,而且用词非常注意声调的特性,“强烈”读起来便给人力量感,而“温柔”阴平和阳平的声调给人十分放松的感觉,这也符合亚里士多德所提到有些诗符合朗诵的需求。也许就文本的层次而言,海子的诗并不比冯至更胜一筹,但就传播特性来看,《活在珍贵的人间》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传播。

仔细来看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用语呆板的四种形式,除了对隐喻字的使用外,其他三点都可以从人类记忆的特性来分析。语言的“经济原则”正是基于人类记忆的生理特征,在复杂的交际对话中,人会优先记住主语谓语中心词而忽略掉附加词,并且下意识会将奇词异字转化为已熟悉的语言,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记忆工作并展开交际。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人们阅读冯至的诗时会体会漫长岁月里等候的虔诚,并为“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所感动,可是读完后,读者很难确保记住了前两句里的每一个附加词,在朋友圈和微博上传播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文学品味和素养得到肯定,如果记错了内容反而得不偿失,为此,选择《活在珍贵的人间》这样的短句子更为稳妥。这是亚里士多德文艺观在文学传播上的一个体现,另一个方面,如果读者面前放着两位在他心目中文学成就一样诗人的诗集,他大概率会选择语言更凝练的那本诗集,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阅读更省力,而且可以更快获得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而海子大部分被广泛传播的作品句式都以短句为主。

当然,海子这首诗的兴起也跟社会思潮有关,近些年“丧”“佛系”等词汇被大量使用,颓废美学越来越被很多年轻人接受,于此同时,作为对“丧文化”的无意识反拨,一些表达对生命炽烈热爱的作品被大量传播,《活在珍贵的人间》即属此列,这也是该诗得到读者自发传播的另一个原因。

(编辑/嘉轩 作者/嘉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