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个人的抗疫,也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Image 2020-03-31

有 人说,“人类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流行,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的一次次瘟 疫,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摆脱中世纪的黑暗、走向现代的契机。中外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没事干的薄伽丘写出了《十日谈》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

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据说这部小说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薄伽丘的日常经历。

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遍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合集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正因为作品极强的写实属性,《十日谈》成为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当时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疫情激发达芬奇的城市规划灵感

500多年前,天才达芬奇也碰上了一场疫情,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今天。但他不仅成功度过了危机,还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1482年,30岁的达芬奇来到米兰,去投奔他在米兰的赞助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也就是后来的米兰公爵。在求职信上,达芬奇就向他表达了想做建筑设计的想法。

虽然在大家的印象里,米兰时期是达芬奇绘画生涯中非常高产的阶段,《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都出自这个时候。但是,比起画画,当时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别处。他既是画家、雕塑家,也要忙着做科学研究,以及搞各种发明设计。

15世纪的米兰是一座拥挤不堪的老城,没有卫生设施,居民像羊群一样聚集,摩肩接踵,空气浑浊发臭,散播着死亡的种子。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热衷于设计新城市,但关注点却主要在于美观和古典秩序。

达芬奇比他们考虑的更多。

彼时,欧洲中世纪的大瘟疫还在继续,这场绵延几百年的传染病潮是欧洲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1484-1485年间,鼠疫肆虐米兰,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

那时候病毒学对人类而言还是一个神秘未知的领域,但是凭借着自己灵敏的直觉,达芬奇意识到瘟疫传播与不卫生的环境有关,居民健康与城市健康紧密联系。

他希望能建造出一种宽敞、干净、卫生、轻便、有效率的新城市,人员、货物、垃圾都可以顺滑有序地输运,从而帮助人们躲避疫情。

孤独天才的超前巧思

动手能力极强的达芬奇开始着手描绘新的城市蓝图。这些设计手稿保存在他最早的笔记《巴黎手稿B》(Paris Manuscript B)和《大西洋古抄本》(the Codex Atlanticus)中。

现在的学者们相信,达芬奇的建筑学知识水平只不过是看了阿尔伯蒂的《建筑十书》而已。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发挥才能。

在达芬奇的城市规划中,有许许多多小巧思,比如:

1. 用水路网络来连接城市。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人流、物流都可以通过水路来行动,缓解街道的鱼龙混杂。建人工渠,再加上阀门,人们就可以控制水的流向和流量。

2. 将城市纵向分层。最低层的水路用来搞运输,中层用来开工坊和商店,最上层的空间才是人们的家,由水泵独立供水,这样可以尽量隔绝下面的污秽。

3. 用回旋弯曲楼梯来连接建筑,形成立体的空中通道,还可以防止随地大小便。当时的人卫生习惯不好,会在楼梯转角处大小便,达芬奇认为回旋楼梯没有转角,就可以避免这种事。他还设计了一种滚轮水车可以清洗道路。

4. 倾斜道路用来排污。为了减少恶臭和毒物传播,达芬奇设计了带一定倾斜角度的道路,路上的污水和秽物就可以顺着排向地下河,不会积在地面上。

5. 加宽道路。增加建筑间的距离可以实现更好的通风采光,还能顺便减小地震的危害。

不出所料,他的这些设计当时都没有得到实现,也许是因为成本巨大,也许是因为太过奇葩。

毕竟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还处于一种相对原始的状态,人们几乎没有城市规划的想法,更习惯于沿用古希腊罗马的传统。用那时的眼光看达芬奇的这些设计,无异于看科幻片。

随着后来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城市规划应运而生。而达芬奇的构想与后世的很多城市规划理念也不谋而合,现在研究他的手稿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半失业的莎士比亚迎来创作巅峰

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是英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但他的成功也同样与瘟疫有着密切的关联。

1582年,莎士比亚与肖特里的一个农家女子安妮·海瑟薇成婚。婚后不久莎士比亚就离家去了伦敦,开始了他的社会闯荡。

他知道自己擅长写作,于是看准了剧院里的机会,先从剧院马夫做起,后来成为勤奋的题词人、演员,再后来成为剧院的剧本修改人员,最后独立编写历史剧,并大获成功。

然而,正当他摩拳擦掌打算大展宏图之时,一场可怕的瘟疫来了。

当时的场面是这样的:

1592年夏天,伦敦爆发瘟疫,疫情迅速蔓延,最严重的时候,短短一周就夺走了一千多个生命。

得瘟疫的人家,大门被封死,不管有病没病,都不准出门,免得传染大家……

这个场景,配合着灾祸连绵下表达人们痛苦表情的插画,表达着瘟疫对人们沉痛的伤害和打击。今天,尽管医疗条件已然进步了很多,但对正在居家观察的我们来说,类似的场景我们多么熟悉啊。

在这样的情形下,曾经最热闹、盛极一时的剧院关门了,在剧院演出的剧团,因为没有场地演出,有的干脆解散……按理说,莎士比亚这时候肯定大受打击,抱怨命运不济。然而,他没有。文章转而用相对轻松、赞赏的语言写道:

莎士比亚可没闲着,他一边继续写剧本,一边写诗。

他写下了《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两首长诗,献给他的赞助人南安普敦伯爵。没想到的是,他的诗一出版便大受欢迎,不断再版。他的身份也不只是个演员、编剧,同时也是位有名的诗人。

1606年的大部分时间,伦敦的戏剧行业都处于瘫痪状态。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稳定工作但却有了大量自由时间的莎士比亚开始把精力投入了剧本写作,他在这一年内可谓收获颇丰,创作出了《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举世闻名的剧作。

牛顿隔离期成为史上最强大学生

牛顿在1665-1667年期间的成就大爆发,大概唯有后人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成绩可相比拟。

但是自古英才多磨难,牛顿未出生即经历了父亲去世,三岁母亲改嫁,他与外婆相依为命,上学后又受到同学的欺凌,这些都成了牛顿发奋用功读书的动力。后来,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大学毕业,成了剑桥的研究员,科学事业的风帆正在启航,前景一片光明。

但就在这时候,爆发了一场鼠疫,病情迅速蔓延,使得牛顿工作的剑桥大学也被波及。

1665年,是欧洲臭名昭著的黑死病收割人头的最后一波,创下了5个月死3万人的纪录,被称作“伦敦大瘟疫”。

当时,英国皇室逃离伦敦,伦敦街头商铺歇业,虽然卫生防疫观念比较落后,但践行“社交距离”,是所有人的一种直觉。

于是伦敦人回到乡下别墅隔离,学校纷纷停课。

当时没有网课,牛顿也没有任何办法在隔离期间联系到他的老师,于是他没有任何负担地回到了林肯郡的家乡农庄,受到了母亲与弟弟妹妹的热情欢迎。

没曾想,学校一停课,就是整整1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20岁出头的牛顿拥有了大量的时间独立思考,创造力达到了一生中的巅峰水平。

在乡下散步的时候,孩子常用投石器抛石子,转几圈就能抛得特别远,牛顿思考投石器里的石子为什么不掉下来。

乡下空气很好,夜晚明月高照,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苹果树上的苹果却砸到了他的头?

在屋里待着时,牛顿写写算算,玩各种透镜。有一次,他在窗上戳个小孔,然后放个三棱镜,赫然发现光被分成了七种颜色。

于是,在这18个月的隔离期间,不到25岁的牛顿搞出了二项式定理,发明了微积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发现了日光的七色光谱,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理论,从而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弃文从医的张仲景因抗疫成为医圣

因为瘟疫而出现的伟大人物,不止西方有,我们也有。

东汉末年,一场大瘟疫突然袭来。自北向南,中原大地上2000万人被感染了。短短半年时间,东汉王朝的人口锐减一半,各地人心惶惶。此时正是战乱时间,魏蜀吴三方正盘踞一方。因为军队和流民的涌动,四方百姓一个个被感染。他们身体发虚,头顶冒汗,之后又会咳嗽不止。这种疾病迅速蔓延,人们无处可躲,只能听天由命。

实际上,这场瘟疫是多种传染病一起发作的结果。痢疾,流感,肺结核等现代常见病症席卷了华夏大地,这让抵抗力虚弱的古人难以承受。传染病发作时间短,人们根本来不及做隔离,他们整日腹泻头痛,身体虚弱无力。环顾当时,四处都是死难者。相比于战争减员,瘟疫带来的杀伤力要大得多。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无数人死于它手。面对如此困境,早年经历了200多人的宗族十年间死去三分之二愤而学医的张仲景出手了,他游历四方,一直致力于救助穷苦百姓。那年张仲景刚刚42岁,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发明了棉布口罩,还充分利用中草药的效力帮助患者治病,在官府的帮助下,张仲景控制住了疫情。与此同时,张仲景开始反思,他思考了几日便决心后半生专门研究传染病。

在过去,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就是发热咳嗽。患者肺部疼痛郁闷,喉咙则是充满浓痰。这就被古人称作伤寒。张仲景走访四方,他搜罗了许多民间秘方,之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中系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各种传染病,根据不同的感染时间和发作症状,张仲景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更为难得的是,张仲景首创了方剂。从此,抓药,煎药,服药成为了我国古人治病的流程。历朝历代的大夫都将张仲景推崇为老师,他由此得到了医圣的称号。如同孔子一样,张仲景也成为了不起的圣人。

结语

疫情期间,也许与孤独自处是很难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自暴自弃的理由。我们应该把逆境中的机会利用起来,用之于学习,用之于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去打发时间。即使你没有上述各位文明巨匠的天赋,那也不妨学学武汉方舱医院的“读书哥”,起码,他在病榻上看的那本厚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社会到法国大革命》,因为他成了畅销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