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失去与思念:一本哀伤中的自我心灵陪伴手册

2020-04-04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们常常选择避而不谈。但对于丧亲者来说,亲人离世,尤其是突然离世所带来的哀伤与巨大变化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为了帮助丧亲者更好地处理哀伤,在专业指导和工具的辅助下开展自我关怀、自我疗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制了《我的失去与思念49天——一本哀伤中的自我心灵陪伴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手册》作者之一,从事了二十年临终关怀工作的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宁养院资深社工孙瑛说:“丧亲初期,丧亲者会有剧烈的痛苦哀伤反应,例如悲伤、愤怒、否认、焦虑、孤独、愧疚、抑郁等,这些反应往往都是丧亲者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正常情况下,丧亲者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并逐渐把哀伤整合进自己的生活中,最终能够接受现实,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建立起新的生命意义。”《手册》的作用就是陪伴哀伤中的人更好地走过这个整合的过程。

关于《手册》的创作过程,另一位作者,新华医院的社工马凯旋说:“在‘战疫情’生与死的陪伴中,我们深感,平时开展哀伤辅导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现在这种情况下急性哀伤比较多,从实务的角度考虑,更需要有一个‘抓手’、一个工具,让专业助人者可以带着这个工具去第一线开展服务;也让有需要的人利用这份工具帮助自己。”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有“做七”的习俗,“头七”设立灵座,每日哭拜,每个七天都有一次纪念,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从现代心理学视角来看,这样的仪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寄托哀思、宣泄情绪的途径,是一种与过去、与逝者连接的方式,有抚慰生者心灵的作用。

借鉴传统文化和依托相关专业知识,《手册》为使用者准备了七周49天的“任务”,每周一次小结,让使用者跟随着手册中的话语引导,记录自己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的计划,逐步完成与逝者的“道谢”“道歉”“道爱”“道别”,慢慢地实现与逝者“健康的持续性联结”。

今日刊发的是《手册》第一周的内容,完整电子版将于近期在公众号“社工抗疫之声”(微信号:SWZhuan2018)发布。使用前请阅读《关于这本册子的使用》,了解手册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请记住:

哀伤是爱的延续,它不一定能被修复,更需要的是心灵空间的安放。藉由自我心灵陪伴,让我们缅怀逝去亲人、允许自己悲伤、正视内心伤痛、将哀伤携带在生命中继续前行。——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