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莘靖聊国学:四书漫说,读《中庸》了解儒家的“天命观”

Image 2020-04-06

《中庸》十分确定“天命”之存在,而且天命观念是其他主要观点的重要基础。《中庸》所言天命,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人一生面临的基本生活环境;要经历的主要事件;

第十六章,说舜是大孝者,因为他尊为天子,故能做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当然为一般人所做不到,因而是“大孝”。后面接着总结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就是授天之命,作为天子的这种命运,是由天授予了舜。后面十七章,十八章,说到文王、武王、周公,这个思想表述得也很明确。

人为天子,为大夫、为庶人等等,皆是受命于天。

既然授天之命生为天子,自然也就生活在天子的环境里。经历天子才有的事件;行天子之权;受天子之礼。生为王公、大夫、士、庶人等等也是一样。生活于什么状况中,就做这种状况下该做的事,具有这种生存状态下才会有的经历。人不可能活动于自己生存环境以外的世界。

二是,指人一生能够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多大能力,由“天之受命”决定。《中庸》全篇很多地方说到儒家推崇的先圣大哲,一方面表明“道”所蕴含真理非常博大高深,另一方面表明:唯有圣哲者能感悟到极高层次,普通人做不到(关于《中庸》所言之道,下节讨论)。天命赋予很高能力之“君子”感悟不到的,普通人就根本不可见了。正所谓“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为人之所不见乎。”(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二章说“诚”的意义,在说了“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指天地之化育。”最后说:“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能够“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只有“先圣大哲”,儒家从来都认为,成为先圣大哲乃是天命所定。

不过另一方面,又讲了可以通过修行和学习,以达圣人之道,甚至可以成为圣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几种不同方式,都可以实现“知之”,并且几种方式所“知”,都一样达到“知之一也”。这出现一个明显矛盾:依靠学习和修行,是否能达到与圣人所知的“一”的程度?如果可以,说明“天命”上限能够人为突破,也就无所谓天命了。如果不能达到,那么修行或学习也就意义有限,因为无论如何,人生经被“天命”规定好了。没有见到过儒家对此有任何有意义的论述。

三是,指人的品行。

人的品行是否来自于天授,《中庸》里没有直接论述。只是使用了“君子”和“小人”;“贤者”和“愚者”概念。君子、贤者的能力和品行都很高,愚者和小人与他们相对。前面说过,圣人、君子、君王、大夫等等,都是受天命而成。那么,愚者和小人是否也是受天命而成?如果是,草民就一点希望也看不见,显然要激起民愤,为儒家最不能容忍。如果不是,天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同上面的问题一样,对这个矛盾,从来没有见过儒家有意义的陈述。

全书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其中所言“天命”,主要就是综合指的以上这三个方面。

●作者:莘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