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诚者天之道,对儒家来说天经地义,对西方思想来说却是不可思议

2020-04-02

01

儒家讲“诚者天之道”,诚,是天的根本规定。

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我从这里读出“诚”包含的两种意义,一种是客观性,一种是道德性。

诚作为天道,兼具客观性与道德性。这对儒家来说当然是天经地义的。

02

但是,作为对比,西方,尤其是现代的西方世界,思想家们纷纷发现理性的求真和求善分离了,理性甚至下降为工具理性,只负责提供世界的客观性解释。

因此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之间出现冲突。科学负责解释客观性,但不作为也无法担当价值导向。

道德教化、人文关怀,则难以找到普遍让人满意的东西,伦理的道理因时、因地、因民族、因文化而异,又何来客观性呢?

可见,现代性的视野下,客观性和道德性是分裂的,是个难以弥合的难题。

再想到儒家传统认定的“诚者天之道”以及从天推及到人的“诚之者人之道”,就更可见其可贵之处。天命流行,既是客观,又充满道德意义。

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03

在现代西方的思想背景下,兼具客观性与道德性的原则是很不可思议的,几乎无法推理,因为客观的东西似乎就不应该包含人的价值信念,而有明确价值倾向的命题又怎么能是客观的呢?

对天命之诚,是儒家一切思想的基础。那么,儒家的这条形而上的绝对根据是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来自于直觉而非推理,认定后直下承担的信念。 若依理性推理的态度,尤其是西方现代以来的“理性”,则从天地宇宙的运行中,怎么就能见到客观性与道德性的统一呢?从自然的物理世界怎么也推不出道德价值来,从而,导致后现代成为实现了的虚无主义。

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当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现代人普遍更容易接受科学主义的价值观,怎么才能相信儒家所讲的天命之诚呢?似乎就陷入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怪圈,从一开始就不选择这套理论,儒家的一切教化对人就不起作用,不信就没法要求做工夫。

04

预设客观性与道德性的分裂与预设客观性与道德性的统一,同样是一个形而上的根本前提,人怎么进行抉择?他怎么知道哪一个选择更好? 儒家的学说以往我们都觉得能够挽救人心,能够重塑伦理价值,然而,在这番思考下,远非如此简单。

在“选择性”问题上,如果两个选项的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我判断“更好”的根据何在?每一套都有其标准,那么“超越诸标准之标准”何在?如果每一个选项都是无数选项中的其中一个,跟其他选项都具有同等意义,那就等于说所有选项都没有意义,其结果就是虚无主义。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