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吴字有多少种写法

2020-04-12

苏州是吴国的故土,一切和苏州文化有关的词都冠以“吴”字,吴王夫差剑上的铭文也写道:“攻敔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敔也通吴),一个“吴”字,牵出数千年的历史渊源。

在苏州博物馆吴越青铜兵器特展的展厅中,除了青铜兵器展,有一个好玩的活动环节,叫做“‘吴’字变变变”。

专家介绍,根据已发现的文物,“吴”字写法众多,有的有虎有鱼;有的被频繁使用,也就是敔;也有的像一个人在跳舞,嘴巴张得老大,好像真的是在载歌载舞。这些“长相各异”的“吴”字,就好比孙悟空身上的毫毛,千变万化其实都是一个字,参观的人们可以拿起画笔在荧幕上摹写这些有趣的字,不仅能摹写,甚至只要记住它的主要构件,还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组合一个“吴”字,这还真有挑战性呢。看看吴字的“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吴字到底有多少种写法?

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吴地文化和文物研究专家程义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法繁多的吴字,乱中有序,根据其演化规律,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即虍+“魚,称之为虎头魚,上边是个虍,下边是个鱼,这是吴地土生土长的吴字。”程义说,这是一个形声字,虍为形旁,鱼为声旁,这个字读音和鱼接近,是吴国国名中最早的。“有鱼或是因为太湖,加个虎字头又是什么意思?”程义认为这和北方的虞国有关系。在《史记吳太伯世家》中有记载,北方的虞国和太伯、仲雍是同一个血统,北虞灭国后,南方的吴国要造一个国名,就按北方虞国国号的结构造了一个极具本地特色的国号虍+魚。“这个国号很生动形象,既有虎又有鱼,贴近太湖沿岸的风土人情。”程义说,古人写字,除了主体外,还有一些辅助性构件,如手、口之类,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自由添加,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有时在上有时在下。“并且这些辅助性结构也不稳定,如手,有的写作‘攵’,有的写作‘攴’,手里多了一个树枝状的东西。这些偏旁结构和主体虍+魚相结合就产生了一批这个字的异体字。这个字主要使用在诸樊、余祭、余昧时期的青铜器上,阖闾时期仍有少量使用。”造字比较自由、随意。

第二类又是另一种写法,也就是敔,在阖闾和夫差时期被频繁使用。这个形声字是虍+魚的简化字或替代字,吾为声旁,攵为形旁。口和攵都不是主体部分,可以省略,五或者吾在当时可都是常见字,吴王夫差剑上就是这个“敔”字。

第三类是“口天吴”,就像个舞者。程义说,这个字在西周时期吴鼎里就有了,像一个人手舞足蹈的样子。“这是个舞人的侧面形象,是娱、舞等字的本字,后来渐渐分化出不同的字。在文字进化的过程中,这个字最后定型为一个张大嘴巴唱歌的人的形象。”这个字从阖闾时期开始被使用,“那个时候的吴国接受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力图去掉自己身上的蛮夷色彩,尤其是国号,过去一直以‘工虍+魚’‘工敔’二字表示,后来就顺理成章地去掉了蛮夷发音方式的辅助音节‘工’,字形也采取了北方通用的口天‘吴’。”今天的“吴”字就是由它演化而来,秦统一六国后,一直沿用至今未改。

除了这三大类,吴字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像鸟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字体有隶书、楷书、草书一样。由于这些字的一些装饰性笔画写作鸟形或虫子形,我们将其称为鸟虫书。”程义说,这些字算不上一个类别,只是一种特殊的写法,如果仔细分辨,排除这些鸟头鸟尾之类的线条,或者拉直那些曲曲弯弯的线条,各字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