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徐悲鸿画马,你还知道他吗?
李公麟
(1049-1106)
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图》等。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峰,画院制度的确立开启了中国“士人画”的新高潮。作为“宋画第一”,李公麟的声誉随着他笔下的骏马而蜚声朝野。这位21岁就考中进士的画坛“怪杰”,在他31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在编辑《宣和画谱》时,仅宫廷收藏的李公麟画作就达107件。直到晚年卧病在床时,李公麟仍然信手在被子上画来画去。
李公麟善于学习,走“传统”与“造化”兼师的路线,而尤以“造化”为重。在渊源家学的基础上,他广泛学习前辈画家顾恺之、陆探微、韦偃、韩幹等人的画作,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突破前人的束缚,“大率学韩幹,略有增损”。最终,李公麟的绘画功力在骏马上得到完美体现。
苏东坡有云:“龙眠(李公麟号龙眠居士)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称赞的便是李公麟。无论是奔跑在原野上的野马,还是局促在马厩中的贡马,抑或是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畏前险的军马,在李公麟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李公麟高超的画马成就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技巧的纯熟锻炼。他喜画马,除了向传统学习之外,还经常去“骐骥院”观察御马,“终日纵观,至不暇与客语”。所以他不但对于马的形状和姿势知道得很清楚,就连马的生活习性也都非常熟悉,因此李公麟年轻时就以画马出名,为人所喜爱。
凤头骢
锦膊骢
好头赤
照夜白
满川花
▼
李公麟《五马图》 26.9×204.5cm
珂罗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这幅画在清宫珍藏200多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曾为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战后不知所踪,目前我国仅存珂罗版
相传,有一次骐骥院中来了几匹西域进贡的宝马,个个健美挺拔、生气盎然。徽宗爱惜良马,便命令专人饲养。李公麟一如既往地来此画马,见到新来的胡马,激动不已,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在画布上描绘出良马的神色。然而,画成后,马却死了。人们揣测因为李公麟的马画得太逼真,把活马的精魄摄去了。这则消息不胫而走,李公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致后来管御马的小吏见了李公麟就紧张,生怕他来画马,又把马给画死了。小官吏没有办法,最后只得编个说辞来诓李公麟:“你对马这样着迷,恐怕将来自己也会变成马哩!我劝你以后不要再画马了。”
除了绘画,李公麟还是个官员。在苏东坡和王安石闹党争的时候,他既非新党又非旧党,但却能与苏东坡和黄庭坚保持良好的关系,实为难能可贵。《苏轼诗选》里面就有《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和《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出一般的官场交往,而是至交了。不仅如此,在李公麟的画作上常常可以看到二人的题字。
《五马图》是李公麟的传世真迹,虽然本幅上并无他的署款和印记,但是却有他的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为保证。此画南宋时由内府收藏;元、明两代,由柯九思、张霆发等人收藏;到清代康熙年间,流落在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五马图》入清宫;到清末,由于时局动荡,《五马图》悄然离开故土,流散日本至今。
黄庭坚 跋《李公麟五马图》 行书纸本 27×19.8cm
释文:余尝评伯时人物似南朝诸谢中有边幅者,然中朝士大夫多叹息伯时当在台阁,仅为善画所累。余告之曰:伯时丘壑中人,暂热之声名,傥来之轩冕,殊不汲汲也。殊不汲汲也。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瞿昙所为识鞭影者也。黄鲁直书。
《五马图》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宋廷的五匹骏马,分别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每匹马均有奚官牵引。三人为西域装束,两人为汉人打扮。人马造型准确,均以单线勾出,线条概括洗炼,流畅而含蓄,马的神采矍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异。至于马的来历,《宋史·哲宗纪》有简要记载:“元祐三年……是岁,三佛齐、于阗、西南蕃入贡”。此三国中,只有于阗产花马,《五马图》中的花马“满川花”便来自此处。令人遗憾的是,黄庭坚在后跋中写道,当李公麟完成“满川花”的写照后,这匹名马不久又死掉了,“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这虽是一种巧合,却表达了黄庭坚对李公麟艺术的高度评价。
苏轼62岁所书《三马图赞》(残卷)
前半部分已佚
现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下礼部。轼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复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寝。于时兵革不用,海内小康,马则不遇矣,而人少安。轼尝私请于承议郎李公麟,画当时三骏马之状,而使鬼章青宜结效之,藏于家。绍圣四年三月十四日,轼在惠州,谪居无事,阅旧书画,追思一时之事,而叹三马之神骏,乃为之赞曰:吁鬼章,世悍骄。奔贰师,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骥,立内朝。八尺龙,神超遥。若将西,燕昆瑶。帝念民,乃下招。籋归云,逝房妖。
“五马”中的另一匹于阗花马“凤头骢”的来历也有一段故事。在苏东坡的《三马图赞》中写道,元祐初年(1086年),哲宗下令关闭玉门关,并答谢众位将领。太师文彦博、宰相吕大防、范纯仁派遣众人前往。至熙河,当地的少数民族官员主动请缨,生擒猾羌大首领鬼章青宜结。战功赫赫,于是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又遣使者去永裕陵祭祀先皇。此时,于阗国前来朝贺,进贡了宝马――“凤头骢”。此马高八尺,龙首凤膺、虎脊豹章。走入天驷监后,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京城的百姓都没见过这样的奇马,纷纷前来瞻仰,引起一时热闹。
在《临韦偃放牧图》中,李公麟出色地描绘出了当时皇室苑囿中牧放的马群。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唐人极重马政,各苑俱以百千万计,偃盖写当年苑中放牧之景”。这幅长卷从右向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无垠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中段以后,马群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有的嬉戏、有的饮水、有的奔跑,姿态各异,情趣盎然。整幅作品中,共计1200多匹马,栩栩如生、洋洋大观。
更为出奇的是,李公麟擅长白描,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画在纸上,不施色彩。《五马图》中的“照夜白”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白描画法之妙。整匹马仅靠几条线来表现,腹、背、臀、胸的线条依着马体的结构浓淡起伏,圆劲而有弹性。鬃毛和马尾的笔法如行云流水、文秀飘逸,使马的气韵显得十分超逸脱俗。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绢本设色
46.2×429.8cm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