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采奕奕—元至洪武时期
元
|
洪武
|
永乐
|
宣德
鉴赏瓷器
明洪武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图源:故宫博物院
洪武瓷器的特点:
瓷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制作瓷器工艺复杂,还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明朝洪武时期,因为战乱的原因,瓷器产量下降,但是也诞生了不少珍品,比如白釉,酱彩,青白釉,青花,釉里红,红彩等。洪武瓷器特点非常独特。
从瓷器胎质上:洪武瓷器胎质坚硬,且胎体较厚实,但较于元代时期稍薄一些,且手感平滑,有火石红
在胎色上:官窑制作的洪武瓷器比较细白致密,民窑的比较灰白,而且当中有杂质。
从釉料上:釉质要光润肥厚许多,施釉不是很均匀,且还有一定缩釉现象,釉色上有白色,青灰色和青白色。
彩料:大多是国产青料,结晶斑点不会很明显。
明代洪武官窑青花瓷器特征与鉴定: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朝在南京建都后不久,便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
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器型: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
官窑器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胎釉: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
图案纹饰: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
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
胎足结构:洪武朝瓷器碗底中心有的有乳状突起,这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
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有的有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鉴定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实,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纹、扁菊纹、龙纹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明洪武青花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
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
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为何明洪武青花颜色比较黑?
明洪武青花瓷的色泽偏于暗黑,其实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审美取向”。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瓷器有广泛兴趣的皇帝,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他把瓷器看作中国国粹。在御窑厂创立后马上对流行于元青花上的常规图案予以大刀阔斧的修改,诸如牡丹、菊花以及蕉叶、回纹等图案纹饰较元代变化很多,从而使洪武青花在装饰图案上截然有别于元青花。
青料发黑,可让画面更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使瓷器更具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洪武御窑厂奉命烧造的官窑器,是以青花是否“偏于暗黑”为质量标准的。也正是因为料色呈黑色或灰色的青花瓷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宠爱,才会深藏于故宫内,由皇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