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啥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女孩子都显得弱不禁风

2020-04-17

中国各个朝代对女性审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国人物画审美上,两汉讲究神态朴实意境为美,魏晋南北朝以宽大衣袖衬托女子的清秀俊朗为美,开放的唐代则以“丰肥”华丽为美,而明清时期仕女画却要求“纤瘦”为美,呈现出一种愁闷幽怨、弱不禁风的病弱之态。

(唐 簪花仕女图)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中的女子都是幽怨病弱之态,鲜有笑容呢?翻开小说《红楼梦》,形容林黛玉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句子。这不正是病弱之态的描写吗?难道这样的病人,竟是美的标准?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

首先,在绘画女性审美特点上,明清社会追求女子的病态哀愁、羸弱感表现。任何艺术都具有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审美特点。比如汉代艺术朴实,魏晋艺术简约,隋唐五代艺术华贵,宋元艺术典雅。仕女画记录并体现着每个朝代对于女子的审美标准。就拿魏晋时期来说,对女子的审美是一种超然脱俗的美,这种美既是世俗社会的普遍标准,更是有着魏晋风度的神韵仙姿。中国古代最早树立的美女典型,当属《诗经·卫风》中对庄姜的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女子的审美也未脱其标准。如我们看顾恺之仕女画中的女子多是蛾眉细目,肤色白皙,头发乌黑,身材修长,体态婀娜,神情潇洒。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对女子自然神貌的世俗审美要求。明清时期, 民间流行的美女标准是“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 要笑千万莫张口”。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中多以此为依据,并进一步将女性的柔弱气质加以强化,以此来突出女子的悲愁、凄清、弱不禁风之感。

(明 唐寅 孟蜀宫伎图)

明代仕女画风格总体上趋向于清淡典雅和精妍富丽两种风格,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要求,以唐寅、仇英仕女画为代表。唐寅《孟蜀宫伎图》中的女子形象,脸部刻画细致,樱桃小口、柳叶眉、丹凤眼、溜肩细腰、身材高挑,赋色也是清淡典雅。这时的仕女画已经出现一种“羸弱”状态,但是这种弱是一种正常状态,还不带有刻意的悲情色彩。而到了清代,明代的这种“雅致”之风愈发走向极端,逐渐演变成一种超越了正常范围的病态性的“孱弱”之美。画家故意强化女子的瘦弱形体和悲伤情绪,以获得一种惹人怜爱的“孱弱”之美。其中尤以嘉道年间改琦、费丹旭所创造的“病态”美人为代表。如改琦的作品《红楼梦图吟》、《元机诗意图》、费丹旭的《 纨扇倚秋图》、《十二金钗图》等, 无不是在追求一种“弱柳扶风”之感和“风露清愁”之态。并且为了追求女子的“柔弱”之态,他们选取的题材也大多倾向于闺怨、离愁一类。明清以玩赏型妇女形象为代表的民间妇女样式,既没有宗教仙女样式的飘逸之态,又不同于贵族仕女样式的艳丽之容,而是一种清秀娴雅的淡雅之风。从形象特征上来说, 此时的仕女形象,无一不是修颈、削肩、细腰、病态柔弱。在情感上,则无一不是“愁怨”“悲凄”“清苦”,极少作欢喜状。

其次,明清时期在女性形象上是作为男性的一种审美出现的,表现的是一种世俗的、病态的、具有观赏性羸弱美。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世俗文化的泛滥,仕女画的创作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宫廷贵族的仕女画不断减少,而表现平常世俗人家女性形象的作品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青楼女子形象。这些女子或忧思静坐、或读诗弄琴、或倚榻而眠,但是相似的是,她们都有着如花的娇颜,优美的身姿,华美的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体现了明清时期仕女画的观赏性特点。

而从女性形象上来说,明清时期, 随着封建统治的不断加强,女性地位的不断降低,导致了女子只能“以夫为天”,锁在深闺大院中。而文人“以女自况”,病态审美观则使得女性形象越来越羸弱,最终形成了情境上“悲戚闲愁”,形象上“弱不禁风”的仕女画形象。

(清《元机诗意图》)

再次,明清时期的绘画技法上产生女性的羸弱感。绘画技法服务于绘画目的,明清仕女画家所创造的仕女图是为了观赏用的,为了满足观赏要求,营造这种“柔弱”感。画家甚至不惜把身体比例拉长甚至变形,超出人体的正常范围。这种倾向从画家仇英开始慢慢出现,到清代改琦、费丹旭时继续强化。在仇英的仕女画中,女子头部与身体比例相比显得略大,这是出于画家的故意安排,这种形态比例失调显得女子身体越发孱弱。仕女形象瘦弱无骨,更加强化了这种柔弱形象。除了比例失调方法外,明清画家还特别讲究绘画背景的经营,比如,为了凸显女子的柔弱无依感,把他们放在具体的背景、氛围中。如山石、清流、杨柳等常见景物,特别是以杨柳的柔弱与纤细来衬托女子的弱柳扶风之态。

(清 冷枚《春阁倦读》)

最后,在对明清仕女画中人物服饰的处理上突出柔弱感。明清时期,女性装饰、服饰经过历代发展有了巨大变化,为了追求、观赏这种“柔弱”感,在服饰上,明清仕女画家善于运用服饰的飘逸性来表现女性的瘦弱和弱不禁风。借用飘逸性的服饰来体现人物身材的纤细与消瘦。

明清仕女画体现女性“弱不禁风”的羸弱美,是那个社会时代特定产物,是中国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由此,我们也要看出,明清时代的绘画与其社会文化,思想背景很难分开,绘画的内容就是当时社会审美的体现。我们在欣赏、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更应该深入作品背后的时代,了解其背景和社会文化后,再欣赏这些作品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

参考书目:

1.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2015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