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农民差点烧掉的一捆“柴火”,专家1800元买走,如今成国宝禁止出境

2020-05-12

上世纪60年代,普遍的月薪大概30元左右。不过当时物价很低,有工资收入的家庭是惹人羡慕的,农民只能按“工分”计酬劳,一年也分不了几个钱。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绘画

1963年,山东省烟台地区黄县西松岚村一个姓林的农民卖了一些差点被烧掉的“柴火”,得到1800元“巨款”,轰动了乡村。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这简直是天降惊喜。要知道,当时盖三间平房的花费也不过1000元左右。

老林卖掉的东西里有一件国宝级文物。他是如何得到的呢?事情还要从40年代说起。

1947年,华东野战军巩固了山东战场的胜利,胶东地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地主老财的土地被分给贫苦百姓。

配图

老林曾是黄县巨富“丁百万”家的一个长工。丁家人当时已经跑了。说起“丁百万”丁氏家族,当年无人不知,名震海内外。开当铺起家的丁氏家族世代重视读书、做官,亦官亦商,在清朝出过140多个五品以上的官员。其家族的当铺、钱庄生意做到全国11个省,资产数千万两白银,是公认的“山东首富”。

黄县就是如今的龙口市。胶东地区土地改革开始之前,匆匆跑路的丁家人留下了黄县规模宏大的宅邸,房屋有三千余间,还有大量来不及带走的财物,被百姓们分了。

主人都跑了,林长工被迫“下岗”回老家。老婆发现他两手空空回来了,质问道:“别人都分了东西,你怎么什么也没拿?”憨厚的老林只好说:“东家平日对我挺好的,不好意思拿他东西。”老婆怒道:“你真傻,你不拿,别人不是照样拿走。”

龙口丁氏故宅

老林想想也是,又去了一趟黄县的丁家宅子。可是值钱的东西早就被扫荡一空了,老林转来转去,只在一个院子里找到两大捆旧字画,可能别人没有发现,或者不屑于拿。老林就拿走了这些东西,这是他唯一的收获。

回去后,他又被老婆训斥一顿:“你随便搬个家具,就算拿个瓢子也有点用,瞧你拿的这两捆子破烂,当柴火烧都不好使!”老林作声不得,那字画是装裱过的,的确不适合当柴火。沮丧的老林随手把这东西丢在了阁楼上。

配图

转眼十多年过去,老林本来都快把这事儿给忘了。有一次看热闹的时候,他才想起来那两捆旧字画。

回到1963年。当时烟台地区博物馆的负责人之一、文物专家李经章时常下乡收古董。有一次,李经章到黄县一户原国民党军官的家里购买字画,引来了围观人群。刚好老林也在看热闹,想起了自家阁楼上的东西。他问专家说,你们还要这东西吗,我家里也有两捆。

李经章略感奇怪,一个农民家里怎么会有字画。不过他还是跟着去了。没想到的是,他在老林家发现了宝贝。

如今的烟台市博物馆

老林取下那两捆落满灰尘的字画,李经章打开一看,好家伙,总共有70多幅。颇有鉴赏能力的李经章发现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喜出望外。为了稳妥起见,他希望把字画拿回砚台鉴定一下,再付给老林报酬。老林很爽快地挥挥手说:“如果国家需要,只管拿走,不用给钱,反正我留着也没用。”

这些字画被送到砚台仔细鉴定之后,专家发现其中有50幅都比较有价值,最珍贵的是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传世珍品《古佛图》。李经章很高兴,申请到了1800元财政经费,专程送到老林的手里。老林非常感动,连连说道:“真没想到,两捆柴火值这么多钱!给得太多了!”

古佛图局部

消息传开,村民们也很感动,认为公家办事“够意思”。

那副《古佛图》为什么在丁家呢?原来,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丁氏家族的潍县首富丁善宝重金购得了著名的潍坊古典园林十笏园,十笏园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又改称“丁家花园”。《古佛图》最初就收藏在十笏园中,后被丁家人收藏在黄县宅邸。最终机缘凑巧,经老林之手,到了烟台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张伯驹先生在原烟台地区博物馆见到了《古佛图》,惊喜之状溢于言表,连连说道:“了不得!了不得!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原来,张伯驹已经寻找这件稀世珍品40多年,以为它已经流失海外,没想到完好地保存在烟台。张伯驹又连声说:“万幸!万幸!”

《古佛图》后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2012年,烟台市博物馆评选出“十大镇馆之宝”,其中就有这件国宝。

参考资料:《国宝历险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