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的诞生和集

2020-05-15

序言 诗的诞生

诞生

2016年底从“春风十里不如你”接触到诗人冯唐,旁听李云龙老教授的《系统生物学》客座课程,再次引发了我对诗和哲学的兴趣,开始仿写短诗和格言。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2》《见字如面1》和《朗读者1》等电视节目引领全民诵读诗书,我也顺应时代潮流,投入文字的星河。

李杜苏轼的诗文受追捧,我从新诗又转写古诗。

这时,就像小学语文老师说的,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文章一辈子不会忘,在这时恒星爆发成超新星,如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期间在2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始边写作,边读书。

而后陆续观看了《十三邀1》和《如是》等视频,收听豆瓣北岛等的《醒来》和《姚谦歌词课》、蜻蜓fm的《方文山的音乐诗词课》和得到app的《六神磊磊读唐诗》等音频课。

还有一档音乐节目《李峙的不老歌》,把歌听成诗歌,把歌词念成诗词,节目里常放民谣。

很多诗改成歌词,很多歌词像诗。

有时歌词激发想象,诗常常配合流行歌,像大冰的书。

有的作词人和创作歌手很像诗人,而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就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7年底,经历一年多,终于才写出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现代短诗《猎户座》,灵感来自朴树的《猎户星座》。

正如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发展

后来还收听了看理想app的廖伟棠《诗意:关于新诗的三十种注脚》和得到app的《熊逸·唐诗必修50讲》等。

视频节目,知识音频课,流行歌词是破万卷,素材和阅历就在行万里路。

生活和旅行,当下和远方。捕捉生活的点滴灵感,好灵感留给烂笔头。

本科时学习的专业是园林,我国古代造园匠人就是要用园林元素创造意境美,犹如诗人用感官意象创造成为文字意境。

寝室听周杰伦的歌,方文山作词的中国风常从mp3里余音绕梁。

这些十年前回忆和阅历朝花夕拾,仿佛在未来准备什么,等待十年后文艺复兴。

对我写诗影响深远的是冯唐,北岛和姚谦。冯唐是启蒙,带我最初认识诗;北岛是学院派,教我如何写诗;姚谦是作者,将我融入当下的情境。

我写的都是极简主义的短诗,风格像《冯唐诗百首》《飞鸟集》和《繁星春水》。

我把人生写成诗,诗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诗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诗表达感情。

2018年开始每日写诗,一发不可收。

到现在约700首,20万字,写诗的初心还和当时一样。

当时也没预想到未来,现在回想当时,写两首发表一首,另一首半途而废。

每一首当作第一首,也当作最后一首。

1 写诗时写的是什么

听过各平台的诗词节目多是读诗,少有讲如何写诗的,不如自己开一门。不是速成,重在参与。写诗一时爽,一直写诗一直爽,身心健康第一。我写了两年多,约700首,20万字,才想和你谈谈写诗。不谈为什么写诗,直接谈怎么写诗。

首先要问怎么确定自己写的是诗还是散文,实际在问什么是诗,诗与散文的区别。语文老师说,散文形散神不散。断句的散文算诗吗?其实多是对诗的结构和形式的摹仿。广义的散文诗和叙事诗相对偏重刻画人物与描写情节。

西川在视频节目《如是》里说,能让事物有再生之感的就是诗意,比如茶杯赋予盛满则溢的象征意义而重获新生。

北岛在音频节目《醒来》里说,诗是意象的跳跃,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而意象隐含意义,用某个意象表达什么,或想表达什么用哪个意象。古诗和生活里常用约定俗成的意象,比如李白和苏轼用明月表示思念,送花有花语。

电影《邮递员》里聂鲁达对邮递员说,你要用隐喻,想象一下,比如蝴蝶从悬崖飞进我的心里。当然蝴蝶不能,那蝴蝶是谁呢?

写诗主要想表达情感,要言之有物。诗的特点在于诗的语言,俗称“不好好说话”。

写诗的四要素:意象和联想,隐喻和想象。

2 陆游教子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在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上下文是:我年轻初学写诗的时候,只知道追求诗句工整,修辞华美,总在字句上下功夫。到中年写诗时,始所有悟,才逐渐窥察到宏大深邃的诗意境界,也就能写出一些好诗来,有如被湍流冲洗的顽石,显得奇特不俗。~所以,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其中也提到了杜甫,联系到后人常传送他的那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陆游的另一首教子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联系当下的流行语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就是多读书,多实践,多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练笔修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诗是写诗的理论,写诗是学诗的实践。写诗是生活的理论,生活是写诗的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理论实践对立统一。

理论-实践-理论~学诗-生活-写诗

最后想起了电影《白日梦想家》钱包上的箴言:开拓视野,看见世界,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3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所著《诗的八堂课》是作者在课堂讲义的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

接着上文,陆游还有句诗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学素养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创作的灵感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不是诗人写诗,而是诗选择诗人。诗人是灵感捕手,灵感来敲诗人的心窗。灵感对于诗,就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的敏感度,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当下,打破惯性思维和思维定势,强化对世界的感受。

观察生活要打开全部感官。通感移觉其实也是隐喻,用一个感官模仿另一个的感觉。

修改与推敲

不知鲁迅是否确实说过,他写完初稿一般要改20遍才算完稿。

还有推敲的典故,贾岛问韩愈,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那个好。

写诗时逐字逐句思考,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主题

诗有特定的哲学主题,像人生命题作文。诗人写诗也是在写命运。

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之前提到断句的散文算诗吗?其实多是对诗的结构和形式的摹仿。

柏拉图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的理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已经变成了更具有个人性质的艺术。诗人写诗来摹仿看到的景物和想象的意象,想要表达的情感来净化自身。我们写诗也从摹仿诗人的诗开始,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地受影响而趋近相似的风格。

写诗也是一门手艺,即可以习得的技艺,通过学习和联系而掌握创作手法,并非无常的和难以理解的。

修辞是写诗的重要技法,对于诗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

难以言说的抽象和隐秘的情感用诗歌的语言翻译出来,疏导情感,告慰和净化心灵。这让情感变得理性化,杂乱无章变成混沌理论,无序性趋近有序。写诗也在引导诗人,回归伦理和德性,找回人性的光辉。“万物皆有裂隙,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5 文心

写诗的创作欲望

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中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文章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自己什么时候特别想提起笔来写作呢?高兴的时候、受了委屈、读了一本好书、看到一处美景……这些都会让人生出写作的欲望,我们写作的初心不就是为了真实的记录生活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即使手法稚嫩也会让人耳目一新。

1 确定方向

明确自己的文章要表达什么。心理学家把我们心的作用划分为知、情、意三种类型,知,就是知识;情指的是情感;意说的是行为。叶圣陶和夏丏尊认为写作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写文章之前就要想清楚,这篇文章主要想传达什么,是想把知识讲清楚,还是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或者是想让读者看完之后有所行动。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之后才可以思考接下来的事情。

古诗中经常会出现"明月"这个意象,尤其在思乡诗中最为常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只是客观存在事物,但是在离家在外的诗人眼中,圆圆的明月就让他们想起了不能与家人团圆的痛苦,触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2 确定内容

《文心》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触发。读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可以印证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或者可以作为另一种理论的例证,又或者引发了自己的思考,这些都是触发。说白了,触发就是通过日常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引发我们的思考,感悟到其他的事情。

同一件事物每个人触发的东西完全不同,重要的是要有新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李煜笔下的秋充满的萧条之意,让他愁肠满腹。而刘禹锡不这么觉得,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刘禹锡眼里秋天竟然比春天还要美好。同样写秋天,刘禹锡的诗独具新意,在一片悲秋声中脱颖而出,让人印象深刻。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就是因为他写的是别人没写过的,别人读着很有新意,写书的人自然就成名成家了。

3 确定写法

叶圣陶和夏丏尊认为大部分文章可以用记叙和印象两种方式来写。

姚谦认为人和事物的形象可能会忘,但给你的感觉和印象不会忘,就是要把心里抽象的意象写出来。

6 诗的解析与诗人分析

引入精神分析理论,包括弗洛伊德与拉康,荣格与阿德勒。

诗人乐于有梦,因为在梦里可以“为所欲为”。

李白有时用酒催眠,醉意激发诗意,通往仙境。幻由心生,浮生若梦。

诗是诗人的梦,写诗是诗人在做梦。写完诗,梦醒了。诗人是造梦人,用意象象征意境,用语言想象梦境。

诗人催眠,自我是客体,诗是主体。

诗人写诗,诗人是主体,诗是客体。

拉康把想象,象征和实在称作“人类现实的三个领域”。

诗人用的词所能传达的意义比想要表达的内容更为广泛。主体接受了以颠倒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他的潜在愿望因而最终得到认知。

暗喻就是一个元素代替另一个元素,不如“狮子”代替“勇敢的人”。这就是诗的语言的结构,用一个表述代替另一个一直被压抑的表述。

他们借由外界的他物即客体来认识自我主体,并将他物转换为诗的意象。

他们用语言写诗,和自己言说,认识自我,吐露自我。

诗人解构自我,写诗聊以慰藉,隐秘地心理治疗。

荣格认为,心灵由自我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

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写诗,那些自我回忆或先人记忆是隐形的笔,写好诗,读给诗人。

借由阿德勒的认知,诗人有两条路,一条陷入自卑,一条迈向超越。写出自卑是诗人最重要的超越。

写诗,“终究是来日方长的秘密,答案不过是场好觉睡醒。”(《来日方长》)

参考书

7 发散思维与灵感捕手

古巴诗人维克托早期更多地是用理性的方法写诗,比如,他会对要写的诗有预期,提前构思。2000年之后,他开始进行诗歌实验,尝试给自己的思维松绑,用笔记记录日常发散的思维。笔记本写满之后,他会把里面的内容在电脑上不断调整,改成诗歌。他认为“写诗不是自动的行为,而是用形式对内容进行规范约束的行为,所以最终更加重要的是形式”。

此外,维克托认为,“诗歌是要抵御所有的固定思维”。他说:“固定思维把人为构建的规范自然化,把它们变成好像是自古就有,而且是合情合理的东西。而诗歌写作与这个过程恰好相反,重新审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和事物。我们经常会把诗歌比作是儿童或者是婴孩,把它和非常幼小时期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

得到APP的蔡玉有一个记录想法的习惯。

这样一个习惯它会给自己提供三个价值:

第一个,就是刚才说的,日积月累,攒很多的碎片思考,日后用得上;

第二个,是让我自己持续的进行思考训练;

第三个,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地优化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写诗在于积累,随时随地记录灵感,好记性比不过手机便签。

灵感不是空穴来风,归根到底是打破思维定势,并需要捕捉和积累,将碎片化灵感拼装为系统化新思维。

8 传统生活美学与古典心灵哲学启示

今天得到APP直播董梅讲《红楼梦》的生活美学。

我们读杜甫诗的时候,所谓自来自去堂上燕,这是我们所能读到的中国文化中的一重自然观,就是人与自然是有着情感之往还的,相亲相近。

这就构成中国人心灵观的特有之处,就是一种宇宙心灵观。为什么道家讲往还,我们的内心有着一个广大的宇宙,和外部的广大宇宙之间是可以能够形成一种无碍的交流的。

所以我们看到黛玉所代表的生活美学是什么样的,她是有着高心灵指数的,她的物质消耗是很低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现在,你面对山川河流,面对日月花草万物,你使自己的情感和它能够相亲相近,融为一体,本身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就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观。

中国人看到月亮的时候,是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月亮上。所以,常常会有诗人责备说明月不谙离恨苦,这是晏殊的词。如果我们一旦能够赢得这种人格化的自然观,你在你的生活之中就会获得一份强大的永远都在的安全感,你的生活是有退路可寻的。

陶渊明作为一个完美的精神原型,你会看到在他的世界里,比如陶渊明说自己弹琴、读书,他最爱的是听随着不同时节而来的鸟叫声。他最喜欢观察的是随着不同的季节而生长,或者是凋落的树木。

如果你读陶渊明的诗,你会发现在他的世界里,风是好风,雨是好雨,宵是良宵,好像宇宙之内无不可爱。陶渊明就是建立了一个这样的完整的、个人的内心精神,和外部世界完全调和的一种精神性的审美生活。

我们推而广之,在中国生活美学的范畴之内,其实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种形式化的外在都不是目的本身,都是路径。它可以使我们经由这些物质化的外在而追寻、而探寻、而发掘进入到一个精神层面,引领你进入到更为广大的或者自然境界,或者心灵境界。

如果我们扩大到更大的范畴来看的话,再追究到中国的文化的价值观体系,儒道释它构成一个三足鼎立的价值观。它从社会维度、从自然维度、个人心灵维度和死亡观、生死观这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对于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根本疑惑的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其实他个人的人格构成,他的意识构成之中就受到了这三者的深刻影响,并且他把这样的一个体系引入到了他的《红楼梦》之中。

荣格认为,心灵由自我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

诗人是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他的诗人,比如荷马,普希金和聂鲁达等等。

民族无意识也够成了他们的个人潜意识,同时他们把个人意识和民族无意识都写进诗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