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美术大家谈”第6期:我的书法观——怡笑陈扩文

Image 2020-05-22

《美术大家谈》第6期:分享嘉宾

陈扩文: 1973年生,笔名怡笑,号九龙逸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政协委员、诗人、书画篆刻家、书法教育家、书画评论家。

师从中国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员常保立、中国儒学专家刘长焕,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安徽省工艺美协理事、安徽省青年美协会员、安徽省青年美协淮南分会副主席、九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九州书法院院长、安徽民进开明书画院理事、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南市工艺美协常务理事、大通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大通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纯文学刊物《洛风》编委。

我的书法观

——怡笑陈扩文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艰深的艺术,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汉代扬雄有“书,心画也”之说。天下三大行书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无不体现了书法家的思想和性情。

古人说:技近乎道。技法的学习是前进的必然步骤。书法首先要把毛笔用好,方法要对路。初学者需要把经典的造型理解记住,不丢三落四,也不张冠李戴。最后就是选择利用经典或者是被经典利用的问题。被经典利用通常是缺乏理解,重复经典构图,机械地排列图形文字,成为古人的傀儡,替古人当广告;另一类是把古人的造型游戏方法规则看得透彻,拆解变通,嫁接创新无所不能,游弋于经典规则之内,又独出心裁地唱出新意。

师古鉴今,遵章守法,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书法是传承性艺术,学习书法要从师古开始,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规范。初学者要严格依照标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杜绝盲目性、偏执性的行为,要修补知行短板,矫正操作误差,拓展眼界水准,从“自以为是”中走出来,力求完成书写性的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

标准对于缺乏约束的人来说是可怕的。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留出空间,所以不会做到强有力的约束。有些人也会认为自己很严格。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要“慎独”。

勤于思考,精于提炼,经营点画图形。自由书写是可怕的,没有灵魂的;重复也是可怕的,是僵化的。最可怕的是从一个模式跳到了另外一个模式,模式化书写、习惯性重复,不符合“随境赋形”的实际需要,不能传递思想灵魂的指意,缺少在固定形态下的灵感发挥,作品呆板生硬,机械简单。

要实现作品的整体和谐性,就要打破书写模式化惯性、速度性书写惯性,留出思考裁决的时间,谋划好点画写法,经营好架构法度。

临帖目的是为了矫正、树立、积累、发现和应用,要精于提炼,从形态语言中提炼出法则、道理和意义,活学活用。认真体会图形元素,书写意图和架构意图,从中发现发展变化关系,实现意图提炼。

博采众长,特立独行,打造书法精品。创作检验对经典法则的积累和理解,也考验驾驭经典、实际应用的能力。创作的过程检验对字形关系和造型规律,造型特点的思考理解,也检验造型规则的遵守与灵活组排,需要“变则通”、“变而活”的综合考量。通过多次重复,发现自己理解和运用的不足。

书法学习者需要通过造型元素的积累,实现应用。把所有经典变成查阅图库,带着问题学,带着想法学。

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提升艺术品味。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要学会把知识变成本领,把书法变成艺术。真正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不是照猫画虎,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独立思考,去深入挖堀,不断提高。把“他救”和“自救”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传承与创造相结合,观赏与艺术相结合。

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到了一定程度,认为技法全面、有了创作能力,自己就可以算是书法家了。其实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书法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不断练习技法,还有更重要的学问要做——诗词歌赋以及对联、古文都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否则最终不是成为书法家,而是成为一个写字匠而已!

书法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它更像是一种修行,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